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联接基金:新渠道老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 10:21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记者 任洪剑

  华安上证180ETF联接基金、交银施罗德上证180公司治理ETF联接基金于近日开始募集,一时成了市场上的热门词汇,作为国内基金的新品种,创新背后对投资者有何意义?

  ETF联接基金≠FOF

  ETF联接基金是指将其绝大部分基金财产投资于跟踪同一标的指数的ETF,密切跟踪标的指数表现,追求跟踪误差最小化和降低成本,采用开放式运作方式的基金。ETF联接基金财产中,目标ETF不得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这部分不收管理费和托管费,而其余一定比例的基金资产通过主动管理来强化收益。以华安上证180ETF联接基金为例,契约规定可以以不高于基金资产净值的5%参与打新,投资于股票、债券等。

  很多投资者的一个误区是ETF联接基金等同于海外的FOF基金,可以投资于多只ETF,还能根据市场短期热点的转换在不同ETF之间进行配置的调整。但事实上,ETF联接基金并不是FOF,它仅投向一只固定的目标ETF,联接基金具有和其目标ETF非常近似的风险收益特征,有些类似于该ETF的“影子基金”。而且据华安基金公司市场部梁杏向《红周刊》介绍,由于联接基金主要通过一级市场申购ETF篮子来完成,二级市场的参与将会非常少。作为被动投资的指数型基金,联接基金并没有套利功能。

  创新对投资者无太多意义

  谈到联接基金,业内人士的评价近乎相同,都认为这种创新对投资者并没太大意义,某券商基金研究员比喻为“饺子外面再包层皮”,其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增加ETF基金的规模。

  ETF联接基金费率与目标ETF基金相比并没有优势,华泰证券基金研究员胡新辉分析:尽管ETF联接基金中90%的仓位部分是不收管理费和托管费的,但这90%申购赎回目标ETF时,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而投资者再在银行申购、赎回ETF联接基金,又产生了申购赎回费用。双重费用下,费率上很难有优势。而即将发行的交银施罗德上证180公司治理ETF联接基金的认购费率为1.2%,而对应ETF的认购费率为1.0%,高出了两个千分点。

  对此,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市场部沈雪芳解释联接基金的认购费率设置为1.2%,是因为与公司旗下基金的费率保持一致,方便日后旗下基金间的转换。而对于波段操作的投资者来说,联接基金的费率要略高于二级市场买卖ETF。沈雪芳分析联接基金的优势是托管费和管理费的费用较其他基金要低0.6%,比一般的债券基金还便宜,因此更适合投资者长期持有。但胡新辉则认为指数基金投资的关键就是需要一些波段操作,否则长期来看收益情况并不如主动管理的基金。

  另外,在实际跟踪效果上,除了固定90%以上比例投资目标ETF,联接基金还有一定比例的基金资产可以通过主动管理来强化收益,而ETF则要求股票仓位在95%以上,由于可以投资债券、参与打新等低风险品种,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了风险,但也可能会拉大跟踪误差,显然与“追求跟踪偏差最小”的投资目标相违背。

  为基金投资者增加银行渠道

  而ETF联结基金的最大意义在于引入银行渠道。目前投资者购买ETF主要是通过券商账户在二级市场上购买ETF,基金最低份额为100份。而在银行渠道只能够申购非ETF的指数基金,最小单笔金额为1000元。而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渠道申购ETF联接基金来近似于投资ETF基金,最小单笔金额也为1000元,由于联接基金将投资者的钱投向ETF,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ETF市场的活跃度。

  但银行渠道投资ETF一定优于通过证券公司投资ETF吗?胡新辉给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首先目前各个券商的佣金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其次,券商的投研实力肯定高于银行。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ETF基金,流动性非常好,做一些趋势性的波段操作非常容易。另外,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李薇建议投资者应根据基础基金特征及联接基金投资策略两个方面确认其风险收益配比及差异。她分析目前获批联接型基金以ETF为基础基金,其预期风险收益配比特征与其所联接的ETF基金及该ETF基金所跟踪指数风险收益配比特征近似,体现为鲜明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适合具有一定专业基础高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低风险承受能力资者可以组合投资于该基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