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 王群航
一、封闭式基金:高投机板块活跃
上周,沪深两市基指的周跌幅分别为2.17%和0.28%,深市基金的二级市场表现明显强于沪市基金,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深市方面部分创新型封基的活力表现。
前期,笔者曾对小小的封基市场进行了细分,最终确定的五小板块分别是20板块、30板块、高投机板块、稳健板块、固定收益板块。上周,当基础市场行情连续下跌、封基市场同步快速下跌,跌幅累计到了一定的程度,到了敏感点位2800点附近之后,市场出现了反弹,高投机板块出现了较好的行情,尤其是瑞福进取,在上周四的交易过程中几乎就要触碰到涨停板。另一只基金同庆B,短期内的超跌也是很明显的。不过,由于杠杆的大小不同、杠杆的发力位置不同、历史的走势活跃度不同等原因,瑞福进取在上周的二级市场表现强于同庆B。
由于基金的净值表现取决于股市行情的涨跌,封基的二级市场行情走势与股票行情关联较多,故股市行情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年初,笔者在综合了各方信息之后,预测了今年的市场点位波动区间是1600点至2600点,上半年结时,前述高位已被突破;下半年,笔者预测的市场点位波动区间是2800点至3600点。本次恰好跌到了2800点有了反弹。这个点位,后市值得大家在投资封基的适合密切关注。同时,2800点至2600点之间的那个200点空档,也值得留意。这些整数关口的位置,是大家做好对于封基市场灵活投资的重要参考点位。
另外,在老封基方面,无论是20板块,还是30板块,由于下周基金的半年报即将公布,迟来的分红也许会有,因此,惯例中的分红行情可能会出现。上周,一些往年分红比较慷慨、市场形象比较好的基金已有异动,如裕阳、通乾、汉兴等等。因此说,分红行情也值得留意,如果市场继续反弹,可以乘机做一把。
二、开放式基金:绩效在震荡中分化
(一)主做股票的基金
股票市场行情在下跌,而且幅度较大,主做股票的基金净值当然会普遍下跌,尤其是指数型基金。经过了近几年的市场洗礼之后,相信很多投资者都已经知道指数型基金净值快涨快跌的特征了,上周,指数型基金的周平均净值损失幅度继续是全市场中最高的,达到了3.95%,高于市场主要指数周平均3.89%的下跌幅度。指数型基金的净值下跌较多,大家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会高于市场呢?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上周深市的跌幅大于沪市,相关基金的净值损失幅度较大;上周中小盘股票反弹力度较大,而跟踪这个方面的指数及基金都相对较少。
在具有主动型投资风格的基金类别中,市场的震荡使得大家的绩效表现出现了显著的分化,以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为例,大家的周平均净值损失幅度分别为3.25%、3.17%和2.62%,总体绩效表现特征符合这三类基金的应有特点。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三类基金中的具体品种周绩效表现差距很大。首先,从好的方面来看,这三类基金分别有2只、1只、1只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其次,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如果说指数型基金的周平均净值损失幅度3.95%为市场平均损失幅度,那么,这三类基金中分别有47只、17只、6只基金的周净值损失幅度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个别基金的周净值损失幅度竟然超过了6%。很显然,主动投资如果做不好,不仅不会增强收益,有的时候反而会增加亏损。从具体基金的亏损情况来看,不乏前期部分阶段性净值快速增长的品种。
(二)主做债券的基金
市场震荡的时候,适度规避风险是广大投资者的共同心愿,低风险产品如果能够真正让投资者不再遭受损失,或者不让投资者遭受到同样类型的损失,那将是市场的幸事。但是,市场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仅主做股票的基金大类资产配置策略调整的不够灵活,主做债券的基金也是如此,即使这些基金理论上可以将风险资产减持到零,但很多基金没有这么做。上周,一级债基、二级债基的净值均有折损,周平均净值损失幅度分别为0.21%和0.46%,这两类基金中净值增长、持平、减少的基金分别为20只、9只32只和8只、1只、42只,其中周净值损失幅度高于1%的基金分别为5只和4只,一级债基竟然比二级债基多。债券型基金是去年蓬勃发展起来的低风险品种,如何有效管理好此类基金,还有待大家多多琢磨。
货币市场基金继续是唯一一个净值稳步微幅增长的基金类别,虽然此类基金的周平均净值增长率不高,但依然有易方达货币、鹏华货币、长盛货币等基金取得了较好的短期收益。对于这个目前最为稳健的低风险投资品种来说,持有它们,规避风险是主要目的,获利是次要目的。
三、特别关注:指数许可使用费
2009年是指数型基金年。随着指数型基金的大量发行,相关问题也开始出现,目前最为典型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指数许可使用费”应该由谁来支付?
从中国指数型基金的发展历史来看,该项费用一直是在以基金公司支付为主的;但是,今年以来,部分公司开始让投资者来承担这部分费用。这种做法就值得商榷了。为此,有的基金公司是这样解释的:以前,基金规模小,它们可以支付,现在,基金规模大了,基金公司再代投资者支付的话,负担太重。
这种说法明显不合理。假如现在的基金规模大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岂不是更多了吗?在管理费收入更增加了很多的情况下,挤出一个零头,支付一下指数许可使用费,又会增加了什么负担呢?从绝对数量上来看,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会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因此说,上述基金公司的所谓解释之说了问题的一半,故意掩盖了另一半,是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的一种行为。
顾名思义,“指数许可使用费”,当然是谁使用,谁支付。就指数型基金来说,大家各自跟踪的指数到底是由谁在使用呢?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笔者这里花费了这么大的篇幅写出来,实在是太浪费篇幅、太浪费大家的时间了。由此来看,“指数许可使用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是相关基金公司是否真心为客户着想、是否与基民争利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