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荣 篱 木 鱼
基金业对任何一项新业务发展都是满怀希望,向着理想状态的目标前进,现实中却有不少制度设计、运行问题在困扰着新业务的发展,甚至可能让新业务远离理想,最新正式开展的基金专户“一对多”业务也不例外。
8月18日,基金公司正式开始向证监会上报专户“一对多”材料,最新业内消息显示,最快本周就有产品获得审批并开始募集。基金专户“一对多”整装待发,相比公募基金,这类新业务看似颇有优势,但在灵活配置能否取得优势,业绩不公开是否意味着天下太平,以及是否能推出瞄准细分市场的“一对多”创新产品等等问题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灵活配置,一定制胜?
0到100%的仓位限制给了专户“一对多”非常高的业绩期望,但从公募基金的运作来看,灵活配置的基金并不比股票仓位限制较大的基金业绩超胜。如果“一对多”产品宣传一味宣传好的方面,则可能留下后患。
经历了2008年股市单边下跌和今年暴发性上涨,市场对股票基金有仓位限制颇感“郁闷”。对2008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的一个解释是——不能空仓;而今年以来上涨行情中,长期保持满仓的指数基金强劲业绩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就在此时,“一对多”业务开闸,基金专户“一对多”将灵活配置发挥到了极致,不少产品的股票、债券和现金的仓位设置均是0到100%,有的产品甚至还想把封闭式基金、权证的仓位也设置为0到100%。
专户“一对多”基金经理和投资者的理想状态是不放过市场任何产品投资机会,而在有风险时又都能规避。
显而易见,在当前市场情绪下,0到100%的仓位似乎更能满足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的心理,也确有基金公司专户理财部的基金经理公开表示,这种灵活性能够充分发挥基金经理的个性和投资理念。
“这话当然没错,但反过来说,真的有个性和理念的又有几个呢?”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从产品设计上讲,基金经理当然希望受到的限制越少越好,但实际操作中是否真的那么灵活,则不一定,往往还是会保持仓位的相对稳定。
他进一步表示。虽然“一对多”的基金经理不需要为了排名而从众,但又有几个能真正把握好“大开大合”的时机呢?事实上,从公募基金的运作来看,灵活配置的基金并不比股票仓位限制较大的基金业绩超胜。
有基金分析师认为,只有在2008年那种连续大跌的情况下,0到100%仓位的基金才能发挥仓位优势,在2006年、2007年和2009年1到7月份的市场中,不给股票仓位设最低限制是不利于提高基金业绩的。
事实上,业内担心0到100%的仓位限制给了专户“一对多”一个非常高的业绩期望。如果在“一对多”产品宣传上把握不好,一味宣传好的方面,则可能留下后患,投资者期望越高,在同样的“平民”业绩下,失望也就越大。
业绩不公开,天下太平?
虽然“一对多”没有信息披露和业绩公开的要求,但基金公司一定会“按捺不住”显摆一番。若基金公司高调宣传业绩优良,是否会引发公募基金持有人的不满?
与公募基金不同的是,专户“一对多”完全没有信息披露,也就意味着业绩不公开——这可能让基金公司大松一口气,从此不用活在“聚光灯”下,不再会被人品头论足,从此天下太平,但现实真的会如此吗?
尽管不用公开业绩,但基金公司还是会在业绩出色的情况下,难免有向外“显摆”的欲望,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
一位对基金公司宣传模式颇为熟悉的专家表示,对公募基金来说,哪怕是一个月、甚至一周的良好业绩,公司都会抓住机会去宣传;对专户理财虽然不如公募基金频繁,但仍然会根据公司需要择机宣传,比如年金和“一对一”专户多在2008年跌幅轻微,基金公司自然会趁机宣传。
这位深谙基金公司宣传心态的人士推测,虽然“一对多”没有信息披露和业绩公开的要求,但基金公司一定会“按捺不住”显摆一番。
更为重要的是,“一对多”原本就带着“是否会损公济私”的疑惑诞生,若基金公司高调宣传业绩优良,是否会引发公募基金持有人的不满?虽然专业人士都明白,“一对多”与公募产品有着很大区别,二者不可相提并论,但市场上众多普通投资者对此并不一定完全理解。
此外,与社保基金、年金和“一对一”专户不同的是,“一对多”专户毕竟面对有多个客户及销售渠道,信息外露难以避免。这个信息的外泄往往又不见得是完整全面的信息,一旦出现一对多业绩远超公募基金,市场情绪难免波动,损及基金公司声誉。
细分市场,创新如潮?
除了“完全灵活配置”产品,在国内资本市场不能做空,没有金融股指期货,也不能融资融券的情况下,“一对多”创新的空间十分狭小。
基金推出专户“一对多”设想出一个理想状态,也就是针对细分市场大力进行产品创新。正如某位基金公司老总所说的,公募基金就像大巴,载客量大而掉头能力不足;专户“一对多”就像小巴,载客量小掉头更快。
国信证券基金分析师杨涛表示,“一对多”专户投资者细分主要集中在四方面收益,获取超越基准指数收益、获取绝对收益、获取低风险的高息收益以及高风险高杠杆收益。
针对细分市场进行形成鲜明的“一对多”产品创新是基金业界的理想状态,但在国内资本市场不能做空,没有金融股指期货,也不能融资融券的情况下,“一对多”创新的空间十分狭小。
有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设计人员表示,除了“完全灵活配置”产品,基金公司实际上找不出几个能够吸引100万元以上客户的不投资公募基金,而投资专户“一对多”的产品。
以获取绝对收益产品为例,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在保本基金基础上来设计产品,在国内资本市场中,几乎没有什么现有保本基金以外的保本策略能够应用到专户“一对多”上。
杨涛表示,结构性产品在“一对多”专户中将占据一席之地,借助结构性产品技术以及客户风险收益分级的方法,可以设计出传统投资策略难以实现的绝对收益,以及高杠杆收益等产品或策略。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产品在公募基金中也有瑞福分级和长盛同庆,上海派的阳光私募理财产品也是同样的设计,“一对多”专户顶多是延续上海派阳光私募的设计,抢他们的“饭碗”,实际上产品创新的成分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