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782亿<880亿:454位基金经理5年赚不回管理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4日 18:37  投资者报

  谁是赚钱最多的基金经理?是那些明星基金经理,还是管理着最高基金净值的人?

  答案可不是说Yes或No那么简单。

  这是因为,评价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的指标十分多,也很复杂,而究竟哪个指标评价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最通俗,“赚钱”无疑是最能理解的指标。这是因为,投资者投资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赚钱,“投资—赚钱”是最能理解的一对组合。

  基于此,《投资者报》耗时两个月,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了目前61家基金公司、454名基金经理的历史成绩单,并生成“基金经理赚钱榜”。

  而在统计整个榜单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2004年二季度至今年二季度,上证指数从1744点上涨至6000点,几经辗转,今年上半年底收于2959点,涨幅达70%。

  同期在任的454名基金经理累计投资实现的收益共782亿元,每年平均仅有156亿元,如果与平均管理规模相比较,年收益率仅有0.84%。

  2004年以来基金规模逐年快速增大,2004年底管理3200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底增至2.38万亿元,5年期间平均每年管理规模为1.85万亿元。

  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与之巨增,从2004年至2008年收取的管理费共计730亿元,如加上今年上半年的管理费至少可达880亿元,相较之下,基金经理投资实现的收益令人汗颜。

  454名基金经理中,任职以来已实现投资收益累计数为正的,仅有289名,约占63%;有160位为负值,约占35%,累计亏损了4340亿元,平均每人每年亏5.43亿元。这意味着,35%的基金经理只为基金公司赚取了管理费,不仅没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还给他们带来金钱和心灵的伤害(此外有5名因任职未满一个季度,无法统计基金净收益)。

  由此可见,选择一名长期能给投资人赚钱的基金经理,多么不容易。

  榜单生成的脉络

  什么能代表基金经理赚钱的能力,是基金单位净值或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吗?《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发现,由于基金单位净值包括基金未实现的收益,也就是包括基金经理还没有赚到手里的钱,因此,由它来完全代表基金经理的赚钱能力并不客观。

  那么,什么指标更有代表性?《投资者报》内部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单位净值增长率尤其是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基本能代表基金经理赚钱的能力,因为增长率越高,表明单位投资回报越多,反映出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就越强。

  有人认为,赚钱多少很难判定,因为基金经理进入市场有先后,先进入者赚钱总数一定会多于后进入者。

  有人认为,赚钱的多少与基金经理切入市场的时间点有关系,如果刚好在市场低点进入,一定会比其他点位进入更具优势,赚钱几率更高。

  还有人认为,这与基金经理管理类别有关系,股票型赚钱总数定会高于混合型,更会高于债券型和货币型……

  类似的讨论还有很多,这些讨论都成为《投资者报》“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参考指标。当把这些指标考虑进去后,《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惊奇地发现,研究结果和前面的一些推断很不一致,上述指标不过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得”更为复杂。

  研究结果显示,复权单位增长率为正值的基金经理,并不一定给投资者赚钱了,相反,甚至很多基金还隐藏着重大亏损;早进入市场的基金经理也未必比晚进入的基金经理赚钱更多,在市场低点进入的基金经理未必一定能赚到钱。

  复权单位增长率的误区

  目前,基金研究机构判定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的常用指标是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并在此数据基础上对相关产品进行分类和分阶段统计,比如,股票型基金近一年的复权单位增长率越高,表明相关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越强等。

  从定义上看,复权单位增长率是剔除基金分红因素之后计算的基金净值增长幅度,这比简单计算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无疑更加准确,但如果用此衡量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力度并不够。

  我们试举例说明。假设基金经理A在2007年1月1日开始管理一只新发基金,每份价格1元,发行总规模30亿元。

  从发行至2007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从2700点冲高至6000点,截至当年年底收于5200点,约上涨了90%。

  假设该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和大盘基本一致,那么,该基金经理赚取了27亿元,与前期初始投资合计,总规模变成了57亿元,这时,单位净值为1.9元;同时,考虑到基金业绩增长过程中会有新进入的投资者,假设新进入50亿元,这样在2007年底总规模为107亿元。

  2008年市场大幅回调。假设2008年8月,该基金单位净值从1.9元下降至1.3元,跌幅31%。按此跌幅和基金总规模计算,该基金经理期间赔了33亿元。

  但按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计算,该基金经理的收益率为30%,而实际上,截至此时,这位基金经理赔了投资者6亿元资本金。

  从复权单位增长率来看,这是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但他其实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收益,而是赔去了大量资本金——这正是复权单位增长率的水分所在,也混淆了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的视线。

  真实的赚钱至关重要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复权单位增长率并非判断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的一个很好指标,这是因为,即便基金经理在投资管理中已亏损了本金,反映给投资者的还是复权单位净值在增长。

  那么,什么指标更能反映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

  首先,对于投资者而言,最简单的判断方式显然是第一看基金经理有没有赚钱,无论投资多少,赚钱是投资的最基本目的;第二是看这位基金经理赚到的钱和其他人相比谁更多,如果在相似的投资环境中投资,赚的钱比别人多,那基本可以判定其投资管理能力更强。

  其次,要界定清楚赚钱和赔钱的含义。

  假如一家企业刚投产,生产的产品还没有卖出去,市场上该产品价格就已飞涨,但产品没有卖出就不能计入该企业的利润,因为这是未实现的收益,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其实,投资也有相似之处。如果投资标的没有完成一个买卖周期,即从“现金-投资品-现金”,就不能确定投资结束,而仅仅是出现浮盈或浮亏,这部分浮盈和浮亏在基金单位净值中被及时反映,但并不能由此计算相关基金经理已经赚到或赔了钱。

  《投资者报》认为,界定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应以其是否完成某一类产品投资周期来判定其是否赚钱。

  如买入某只股票,即便这只股票价格已经上涨,但这只股票仍被该基金持有,就不能确认为基金经理已经赚钱。因为市场是波动的,不仅会涨上去也存在跌下来的可能,只有当股票已经完全出清,才可以确认该基金经理投资该股票是赚钱还是赔钱了。

  净收益才是实际赚的钱

  沿着这个衡量基金经理投资管理能力判定的逻辑,《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力求寻找更为合适的指标体系,以图更客观地反映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

  在我们看来,“基金经理评价体系”最核心的指标就是赚钱,是否赚钱不仅能最直观地评价基金经理,而且也是投资人的最基本目标。

  我们注意到,每只基金在季报中都必须披露已经实现的收益,即基金净收益。由此,我们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在2007年7月1日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使用的是季报中“本期基金净收益”指标,之后使用季报中的“本期净利润扣减公允价值损益后净额”。

  此外,为了更加全面地统计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业绩,无论经历过怎样的工作变动,在统计期内,只要是基金经理管理过的基金,均列入统计对象。

  如建信基金的吴建飞,曾在泰达荷银基金公司管理泰达荷银稳定,后又到建信基金公司管理建信恒久价值。在计算该基金经理赚钱总数时,不仅计算了他在管理建信恒久基金各个季度的已实现收益,而且还计算了他管理泰达荷银稳定期间,各季度实现的收益。

  需指出的是,在核算上任和离任时间点时,我们统一按在“管理时间满两个月计入当期季度”的原则。如某基金经理在2005年5月12日离职,那么2005年二季度的净利润不计入赚钱总数;如在4月30日上任,则计入该基金经理二季度的赚钱总数。

  考虑到基金投资标的风险收益特征的差异,在赚钱的指标基础上我们也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基金经理分为偏股型、债券型和货币型。

  截至6月30日,掌管500多只基金的454个基金经理,全部进入我们的统计样本。对他们的业绩统计期间,为2004年二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这是因为,尽管国内公募基金始于1998年,但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管理从2004年6月10日才正式开始。

  正220亿VS负167亿

  确立了上述计算指标后,历时一个半月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研究,《投资者报》“基金经理赚钱榜”榜单终于出炉,众多结果出人意料。

  2004年二季度以来,赚钱最多的前10名基金经理依次是管理嘉实主题基金的邹唯,管理华安宏顺、华安宏利的尚志民,管理嘉实研究精选和嘉实稳健的基金经理党开宇,管理易方达价值精选的吴欣荣,管理南方绩优成长的苏彦祝,管理嘉实增长和嘉实策略增长的邵健,管理易方达行业领先和易方达科汇的伍卫,管理嘉实债券和嘉实多元收益的刘熹,管理华夏成长和华夏蓝筹的巩怀志,管理工银瑞信核心价值的张翎。

  在前10名中,并不是管理时间长的基金经理赚钱最多,赚钱最多的前10人,只有尚志民、吴欣荣和苏彦祝是在2004年二季度之前就开始管理基金,其他7位均在统计起点后开始任职。邹唯是2006年8月3日初次担任基金经理,截至今年二季度,累计实现收益220亿元,远高于很多在2004年之前就任职的基金经理。

  排在后10名的基金经理依次是盛军、杨逸枫、李凯、张军、谢伟鸿、温亮、苏竞、周全、杨昌桁、施永辉、欧阳沁春。中邮基金的盛军以-167亿元的赔钱成绩,居赔钱榜第1名。

  这10人中,7人管理的是海外投资基金(QDII),他们进入后10名确有生不逢时的“不幸”。在市场最热时,他们风光发行,首发募集规模几乎都轻而易举超过300亿,但高处不胜寒,在如此大规模的基金和海外股市暴跌面前,这些基金经理均无所适从,最后只能用投资者的本金向海外市场交学费,因此被排入倒数也不算冤枉。

  但在后10名中,还有两位基金经理让人难以理解。一般来说,在市场行情上涨时进入收益可能最好,可这两位在低点进入,到头来却进入后10名,他们是汇添富基金的苏竞和大成基金的施永辉,分别管理汇添富均衡增长、汇添富蓝筹稳健、汇添富优势精选和大成蓝筹稳健、大成沪深300

  苏竞是2007年6月18日首次担任基金经理,截至今年二季度,共亏损101亿元,在管理的8个季度里,平均每季股票买卖亏损12.63亿元。

  施永辉进入的市场时机比苏竞更好,在2006年1月21日首次担任基金经理,当时上证指数大约在1300点附近,但在市场经过差不多一个轮回后,截至6月30日,上证指数接近3000点,涨幅大约130%,该基金经理累计实现的净利润竟然亏损97亿元,平均每个季度亏损7亿元。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