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赵娟
公募基金发展到了第11个年头,从瑞福优先进取到长盛同庆再到ETF联结基金,基金产品创新再一次被推到了公众面前。
一端是监管层政策上鼓励基金产品的创新,而另一端的事实是基金公司创新乏力,甚至在创新是什么上都没有达成共识。
“旧瓶装新药”,“不同零件分开装一装就叫创新了”,这已成了基金业内人士对创新的调侃。
同质化造成了基金投资策略趋同,仓位相似,重仓股集中,这也成为了基金行业的一大困境。
同质化严重
当前基金市场上最火的莫过于指数基金,今年已经发行了5只新指数基金,而同时大约仍有十余只指数基金待发。在已经发行的5只指数基金中,其中就有4只跟踪同一标的——沪深300指数,差异甚微。
各个基金公司都使出浑身解数解读自己投资的标的指数,这使基金公司的营销人员犯难。“怎么从产品上去吸引投资者,我们真的晕了。”
扎堆热销的指数基金还为市场引来了不小的波澜,7月29日,大盘下跌原因之一即有传言证监会暂停新基金的审批,但实际上,证监会并没有暂停新基金发行,只是因为沪深300指数基金发行太多,产品同质化明显而劝退了一家基金上报的新产品。
同质化现象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中国基金业发展已经超过了10年,目前基金的分类仍然停留在大类上,开放式基金的分类主要以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等产品为主,基金同质化已经不是新现象,并且在各类基金中都有反映。
债券基金中,除了打新或投资二级市场,目前市场上没有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的其他投资方法,多数债券基金投资策略趋同;而股票型基金中更明显,尽管各只基金名称五花八门,但基金契约中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却大同小异,抱团取暖十分常见。
“成长、价值、红利,甚至大盘、小盘”等等,这些基金的区分仅仅在名称上,而基金公司在投资决策时会把概念的外延无限扩大,所有基金所严格遵守的只是所谓的股票和债券等资产配置的最高最低仓位限制。
2009年中报基金的前三大重仓股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万科A,可以在大多数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看到。而“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投资策略也是几乎所有基金招募说明书中都能看到的字眼。
再看同一个基金公司的产品,可以发现,几乎全部的股票型基金的仓位、资产配置、重仓股都很相似。而对于上述做法,基金公司也很无奈。
基金投资策略的同质化也令公募基金成为市场上最大的助涨助跌器,但 “如果不这样做,固守那些投资比例,那我们不是找骂吗,现在的市场是用脚投票,业绩就下去了,或许投资者就走了。”北京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
而对于目前创新的问题有基金公司人士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基金经理要按契约规定的产品特性来作,把产品的风险作出差异化来,这是我们现阶段能够做到的,在设计产品的源头上,就要订立产品的风险上,不能在契约上就给管理人自己留下忽悠投资者的空间,给自己留的操作空间过大。一句“我们没违反契约规定”就把投资者打发了,那基本上就是糊弄人的。
“无论是基金管理人还是投资人,都缺乏契约精神。投资人买之前根本不看基金合同,管理人从一开始就在合同里做文章。”
为了谁的利益
在一家机构产品部门的内部讨论中,一个基金产品被再一次放下,这个产品还称不上是什么创新产品,只是一个行业基金,但很多问题被提出“基金审批要很长时间,审批不通过怎么办,审批通过了行业不好了又怎么办,如果真的只投资一个行业,那在业绩上有可能会被其他基金甩开,那又怎么办,干嘛要给自己束缚,真是太多问题了”。
无奈之下,该产品方案在利益权衡之下不得不流产,而该公司近期准备的产品仍然是偏股型基金,因为“现在股票市场好起来了,偏股基金会最受投资者的认同”。
创新的动力在哪里?要创新还是要市场?什么是创新?这是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普遍问题。
事实上,目前对于创新大多基金公司并没有太大的动力。
“要不就固守投资理念然后挨骂,要不就随大流,如果真的去创新,会把我们做死的。”这是基金行业人士的普遍看法。
现在市场上ETF热销,但指数型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或许也表现出了一些致力于基金创新人士的难处。
万家基金的转型就说明了很多的问题。
2003年3月,天同上证180基金(现万家180基金)成立,这也是国内首只标准化指数基金。成立于2002年8月的万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当时名称还是天同基金)在成立的前两年也致力于专做指数型基金,而在“要市场还是要创新”的争论下。
不过,2005年底开始,万家基金转为多元化发展策略。
一位曾经的万家员工介绍:“当时我们的核心投研人士都拥有非常先进的理念,老总在美国深造,还拥有高盛及美国债券发行担保集团10多年从业经历的核心人士,但最终还是没有扛得过市场。”
据了解,当时万家基金走指数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基金同质化高。但最终的结果是,万家符合市场长远规律的战略输给了其他基金公司选择市场的策略,而到目前为止指数化在我国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其实,万家当时的困惑也是基金公司现在的困惑。万家2005年转向市场的选择,也是基金公司现在坚持市场导向的选择,在基金公司的眼中,目前的市场还不是那么适合追求创新。
“现在基金公司做产品创新动力是有,但还是太敢去做,关键是做出来有没有市场,投资者难以认同。”上海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门人士称。
投资者追求短期收益以及国内基金的相对排名也是创新难以得到认同的原因。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基金公司追求的共同目标——市场份额,而背后则是利益。
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称,创新能不能发展最根本还是在于产品存在不存在创新的必要和投资者的认同度,创新产品要有生存力,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行业之困
2007年国投瑞银发行的首只创新分级基金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中国基金业开始进入了“由全到新”的创新时代的标志,而之后长盛同庆获得巨大成功后,很多公司都在积极发展创新产品。
但一些产品设计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前段时间我刚看了一个公司的产品方案,看了一遍,没懂,又听他们公司的人讲了一遍,还是不懂,最后不看了。”专业的基金分析人士都表示,个别公司的产品设计方案时令其一头雾水。
而市场有传言,目前一个公司正在设计的ETF联结基金 “超复杂、很玄乎”,据说,这家公司准备在联接基金里加上有限和次级,把几个不同的“零件”相互组合。
这种创新的尴尬令基金公司困扰的是,投资工具的欠缺和标的的不足。
“面对产品同质化,我们也很无奈,”多数基金业人士表示。
审批制也再一次被提到。证监会鼓励创新,但同时严格把关,上海一家公司产品部人士称,监管部门首先要判断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其次还得看有没有风险,“只要出现一点问题,审批可能一拖就是一两年,到时候还适应不适应市场就是一个问题了。”
而市场需求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江赛春的看法是国外有很多市场需求,相应带来了创新的动力,而国内市场并不成熟,创新需求并没有多大市场,基金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投资理念的定位也比较模糊。
晨星(中国)分析师王蕊介绍,美国基金产品类型多样,除了资本自由流动可以自由成立大量国际基金外,还有行业基金、另类基金等;债券基金中,国外债券市场的细分程度也更明显,而投资股票方向的基金,国外基金可以做卖空等等。因此,与国外相比,由于市场发展的完善程度,国内基金市场现阶段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而在国外,基金各种费率也是灵活的,国内基金比较期待的费率创新,目前也难以实现。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