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踏空基金急速补仓 银行股飙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7日 05:48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巩万龙 发自深圳

  或许没人想到2009年银行股能够如此疯狂表演。就在基金苦恼市场估值泡沫时,2季度银行股表现令人惊喜。近一段时间机构大幅提高2009年银行股的盈利预测,下半年业绩有超预期增长的银行股无疑成了基金眼中的“香饽饽”。

  回顾2季度业绩迅速翻身的基金,快速补仓银行股正是今年牛基业绩制胜的不二法门”。

  银行股受巨量资金拉升

  近期,A股继续震荡上行至3000点附近,银行股一时间作为市场风向标,大盘银行股中的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均起到了护盘作用,而浦发、招行、兴业、北京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涨势头迅猛。

  整个上半年银行股的启动路径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深发展、浦发、兴业和民生为代表的中小银行首先启动银行股行情。第二阶段,从5月底6月初以来,大盘银行股连续受到巨量资金拉升,出现了罕见的疯狂飙升势头。

  记者注意到,今年前5个月,石化双雄、地产、有色和煤炭等板块大涨带动了大盘飙升,而大盘银行股对指数的贡献不足挂齿。就在4月初,深圳有位基金经理还在向记者笑称,大盘银行股机构都不太看好,由于今年国家主导国有银行大规模放贷去保证宏观经济下滑,这使得机构担心2009年大型国有银行的坏账比例上升和盈利能力下滑,所以当时没人愿意拉升大盘银行股。

  直到最近一月,大盘银行股集体发飙,拉动大盘直冲3000点。深圳一位基金经理认为,近期银行股暴涨的原因有三:第一,估值便宜,相对安全;第二,2季度末银行的利息差见底,地产汽车等行业的复苏,让银行坏账下降,其盈利被上调;第三,6月份机构对大盘银行股集体“空翻多”,机构在行业配置上大力回补银行股。

  机构集体唱多

  最近一月,银行股的炒家们找到了新概念,“坏账比例下降、估值洼地、业绩超预期”,这三大光环围绕在银行股的头上。国内一些知名卖方机构在发布中期策略时,集体对外唱多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

  近日,高盛、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一线知名投资机构纷纷调高银行股的盈利预测,成了银行股的主要推荐人,中金公司甚至将2009年至2011年银行股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提高到23%以上。

  中金公司表示,2季度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好于预期,而宏观经济复苏和资产价格回升有助于减轻拨备的压力,上市银行2009年和2010年不良贷款新增额分别下调57%和65%。另一方面,净息差在2009年2季度见底得到确认,净利润2季度末将至少环比持平,上市银行今明两年的平均净息差有望提升。

  在中金看来,随着银行业重新进入盈利稳定增长通道,预计2009~2011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速能够达到23%。资产质量风险显著降低增强了盈利的可预见性,从而使投资者将更愿意为成长性付出溢价,对银行业的估值体系也存在着由PB转向PE的可能。

  更为有意思的是,5月底就有传言称,中央汇金公司当时正增持几大国有银行,5月26日汇金公司无偿接收中国建投持有的建行207亿股H股(占建行总股本9%)后,工行、建行和中行多日出现几笔巨额买单,三大银行股连续暴涨。

  重仓银行股基金受益

  记者注意到,每当卖方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发生历史性转折时,市场趋势往往发生大逆转,作为买方机构的基金公司,后者也会随之改变投资策略。

  截至1季度末,持有金融股市值占净值比例高达40%以上的主动型基金仅有两只——长城消费增值和长城品牌,最近一个季度这两只基金净值分别上涨34.5%和29.7%,成了金融股大涨后的最大赢家。诸如此类,博时、交银、汇添富、融通等旗下的基金业绩也于二季度快速飙升。

  长城品牌的基金经理杨毅平称,目前A股的估值矛盾显现,银行股可预测性较强、性价比最高,长城品牌对银行股的重配是大浪淘沙的自然结果。

  不过,在多数机构吹捧银行股的背景下,大成基金却认为,银行股的持续上涨行情也相应降低了其估值吸引力,A股银行的PB指标此前已经超越南美洲成为全球最高,PE指标与全球第一的H股差距也在缩小。

  大成基金指出,经济复苏以及基本面改善将提升银行板块的估值,给相关个股带来机会。不过,由于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滞后性,因此要高度关注未来两年银行的资产质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