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牌基金经理李旭利又作别 王亚伟坚守公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3日 00:26  经济观察报

  赵娟

  公募基金界又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牌基金经理离开了。

  上个月底,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李旭利 “因个人原因”辞去肩负的职务,目前正在家休息。而李旭利即将加盟私募基金的传言,再次引发基金业界对公募基金人才流失问题的议论。

  事实是,公募基金业内曾经风光一时的明星基金经理阵容,如今只剩下华夏基金王牌基金经理王亚伟这个“光杆司令”。

  交银失爱将

  6月12日,李旭利接受本报采访时,坦然承认辞职一事,并表示,目前正在休假。

  2005年,李旭利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任投资总监。李旭利先后管理了交银施罗德稳健和交银施罗德蓝筹两只基金,尤其在宏观研究和大趋势判断上著称,并打造了交银施罗德重视宏观研究的投资团队和理念。

  2005年李旭利曾大胆预言,“几年之后,我们将俯瞰今天的历史低点”;2006年5月,李旭利公开提出“千金难买牛回头”;2007年9月,李旭利写下“致交银施罗德蓝筹股票基金份额持有人的一封信”,提醒其基金持有人“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逐步脱离企业基本面的支撑……”

  目前,交银施罗德旗下已有12只基金,资产规模接近600亿元,在业内排名第13位,今年以来,交银施罗德旗下基金平均业绩也保持在业内上游水平。

  对于交银施罗德的总经理莫泰山来说,李旭利是他的臂膀、有力的助手。但是,莫泰山并没能留住他这位昔日的大学和研究生同学。

  交银施罗德公司内部的人士,在对本报谈及李旭利的离开时,都表示惋惜,并用“功成身退”来表述他的离开。

  对于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去处,业内流传多个版本,或转投其他合资基金公司或转投私募。李旭利表示:“目前还在静默期,未来还没有打算,是休息还是创业,一切皆有可能。”但他也强调,“再为别人打工的可能性不大。”

  6月12日,离开后的李旭利在电话中对本报直言,现在很享受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感觉,“前几年是一种责任感,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天天要去上班。”

  孤独王亚伟

  “如果多数人都选择离开,现在王亚伟才是少数派。”一位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称。“王亚伟为什么不离开”、“奇怪的王亚伟”反成为这些选择离开的基金经理们感兴趣的话题。

  孤独者必然有独自一人的痛苦。在公募基金的大环境里,承受的压力王亚伟也不能避开。现在“王亚伟独门重仓股”已成为市场上特有名词,选股独到或者说另类让王亚伟显得神秘又饱受争议。

  5月份,王亚伟管理的基金业绩出现些许波动又再度成为业内话题,“他被架在上面,只能做第一的位子,这是什么样的压力啊。”上述私募基金经理感叹。

  今年年初,王亚伟在少有的公开言论中谈到要承受的孤独和压力:“每个行业或者说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并不能成为替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恰恰需要在这些局限上寻求突破……基金经理的独立思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取决于你把为投资者理财看作是一个职业还是一项事业,如果你觉得它是事业,想有所追求,那么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多付出,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而且要承受压力和孤独……”

  现在的王亚伟也经历过起起伏伏,而他的投资策略背后是华夏基金超过100人的投研团队的支持,王亚伟曾表示,8小时之外其实不看股票。

  “个人的取向和事业心更大程度上决定基金经理的去留,明星基金经理的流失在私募市场快速发展阶段难以避免。”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江赛春称。

  但是,从最初被称为基金业内“黄埔军校”的南方基金到至今基金经理几乎全班换人的长盛基金,人才流失也成为基金公司发展的桎梏。

  谁来思考这些?

  是什么原因令交银施罗德失去了吸引力?或者说又是什么原因让肖华、江晖、田荣华、吕俊、石波、李学文,再到近日的王宏远、李旭利纷纷离开公募基金阵营?公募是私募基金经理的培训学校的说法不断得到印证。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感慨,国内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在一年半左右,如果从1998年第一只封闭式基金成立算起,目前基金经理已发展到第七代,但是最早的第一代基金经理早已淡出公众视野。放眼望去,昔日这些公募的明星老将仅剩华夏基金的王亚伟。

  与国内基金经理不足2年的平均任期相比,天相投顾的一项统计显示,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优秀基金经理人的任期通常在10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十年。

  梦想照不进现实。收入问题无疑是决定基金经理去留的关键因素之一。2007年牛市时,基金经理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0万-300万元之间,而王亚伟曾有年薪千万的传言,但即使是千万的年薪,与私募基金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据说江晖今年都赚了1000多万了,这难道没有吸引力吗?”北京一位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称。以江晖管理的星石投资为例,目前旗下阳光化信托产品已达到15只,以每只产品5000万的成立规模、1.5%的管理费计算,其一年的管理费收入即达到1125万元,更不用说20%的浮动业绩提成,优秀的私募基金经理一年超过2000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如果基金公司把股权分给内部员工,人员流动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称。2007年,监管层就曾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但这一敏感问题至今没有进展。

  “基金公司只要对内资股东更加开放,我就马上回去。”一位刚离开的行业投资总监说,“应容许员工像其他股东一样购买基金公司的股份,容许合格的内资个人和机构发起成立基金公司,如果有自己的公司,激励问题自然能够解决。”

  当然,公募基金的一些制度和规则也给了基金经理们较大的压力。同时还有种种的投资限制也使得一些个人风格偏好明显的基金经理更偏向灵活自由的私募投资模式。

  由于国内严格禁止基金经理投资股票的规定,某位选择离开的基金经理提出,“作为为广大投资人理财的基金经理,谁为他们理财?”

  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依赖于人力资本的行业,公募基金经理的纷纷出走私募,使“更好的资产管理人员更多地去为富裕阶层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