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2家基金一对多整装待发 寻富人账户成第一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8日 05:47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李晔斌/文

   今年刚满11周岁的公募基金收到了来自于证监会的“六一”节礼物——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的开闸。

   去年放行的“一对一”专户业务,公募基金认了不少富爸爸、富妈妈,“一对多”业务让公募基金又有机会搭识数量更多的富叔叔(阿姨)们,自然欣喜。

   根据证监会之前发布的《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自6月1日起,有专户理财资格的公募基金公司将获准开发“一对多”专户产品。产品要求进入门槛为100万元,人数不超过200人,募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可成立。

   这也意味着拥有100万元以上资金的投资者就可参加基金专户投资“一对多”业务,而以往,这一门槛定格在5000万元。

   32家基金公司拥有专户资格

   截至2009年1月,共有易方达、南方、鹏华、国泰、海富通、汇添富、嘉实、工银瑞信、诺安等32家基金公司拥有专户理财资格。

   海富通基金非公募组合管理总监郭杰告诉记者,“‘一对多’专户理财最大的特点将在于其差异化。在一对多专户中,基金管理人将把具有同样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集合起来,为他们特别设计一个适合其投资要求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必然在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上要高于公募基金。”

   言语中,郭杰颇多期待,“公募产品中,股票基金的持有人很难要求基金经理在熊市市场突破股票仓位下限去降低股票仓位,但专户的基金经理可以更灵活地为特定投资者设计一个适合其投资要求的产品,以便在个股选择与资产配置自主性上更高。”

   首单业务最快6月中旬面市

   基金公司有理由对于“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抱以期待,一年之前开闸的“一对一”专户理财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呈现出加速发展迹象。

   来自基金公司的信息显示,在2009年前两个月,就有5家基金公司专户理财业务的签单规模至少在3亿元以上,诺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均拿下新的专户理财合同。

   在刚刚过去的5月,易方达公司签订了两笔金额分别为7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一对一”专户合同,两个账户均托管在交通银行。易方达目前已成为专户签约单数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

   深圳的国投瑞银基金近期亦有一单专户获委托人3000万元追加投资,另一单委托金额为5000万元的专户资金已经到账,开始进入正式运作阶段。

   作为首批获得专户理财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位于上海的国泰基金自2008年5月签署并实际运作第一个专户理财账户后,一年来已连续签下大单,金额达到十几亿元。

   证监会的相关负责人亦透露截至5月中旬,目前已经完成备案的基金“一对一”专户理财大概有70多份,“尽管规模比业界预想的小,但总体运行十分健康。”

   理财周报记者同时了解到,有专户理财资格的30多家基金公司都在积极准备上报产品,若合同范本能于近日下发,则首单业务有望在6月中旬面市,而基金公司报批的产品多以股票型产品为主。

   “一对一”业绩良好或助力“一对多”业务

   如果现时发行的是基金QDII业务,肯定少人问津,基金专户“一对多”业务之所以引人关注,与其不俗的专户理财业绩有很大关系。今年一季报显示,基金专户现身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截至5月30日,基金专户投资的2只股票——厦门信达*ST中钨今年以来的涨幅分别为99.18%、87.83%,涨幅均好于指数涨幅。

   其实,基金专户极其稳定的投资运作早在去年就已有体现。在2008年大幅下跌的市场中,包括易方达、南方、交银施罗德、国泰基金等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的专户理财项目都保持了正回报。

   如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曾于2008年5月与一家大型企业签订专户理财合同,受托管理1亿元资金,截至2008年底,该企业实际获得收益约为747万元,这在当年市场跌幅超过一半的背景下颇为耀眼。又如国泰基金,在2008年市场单边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其专户投资获得平均3%以上的正回报,并且今年以来,其专户投资也保持了持续、稳健的获利能力。

   “第一个吃螃蟹”者需要勇气

   行业的“第一”总能吸引眼球,专户“一对多”业务同样如此,“的确有些公司会刻意去做‘第一’来做品牌,但如果从公司正常业务拓展的角度而言,我们并不急于去签单。”上海一家获得专户资格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每个公司的发展侧重点都不一样,能够分心专注于专户的基金公司并不多,如果说‘一对一’专户尚可以通过股东方牵线搭桥签单,那么‘一对多’专户则需要花大力开拓客户资源。”

   二季度以来,新基金发行加速。记者了解到大部分获专户资格的基金公司都忙于新基金发行,无暇顾及专户理财业务,“第一家难不成又会是银行系基金公司,银行高端客户里随便捡几个就成。”上述市场总监表示银行系基金公司在此项业务上优势明显。

   的确,要顺利开展“一对多”专户业务,基金公司必须花大力气在多个层面对原来公司包括投研和市场等部门加强配置,“在架构上,公司必须设立专门的专户事业部,从产品设计到投研、销售完全独立于原有架构,但有的公司仍将比较简单。”

   很多基金公司不愿“第一个吃螃蟹”同样有出自于声誉的考虑,“基金公司架构、风控、人才的准备问题,很容易引发市场对业务独立性,投研团队实力等的质疑。”有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认为公募基金的声誉本就不好,针对少数群体的“一对多”业务开展过于显眼,会流失一部分开放式基金客户。

   据了解,证监会同样规定公募基金的“一对多”理财产品只准私下发行,不允许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其他公共媒体推介该类产品。

   灵活性逊于阳光私募

   专户理财业务“一对多”的开闸无疑对刚刚开始赚钱的阳光私募是最大威胁,与目前在信托公司发行的阳光私募相比,公募基金“一对多”业务与其具有不少共同点:进入门槛要求类似、销售方式类似、人数限制类似,投资范围上也比较灵活。

   不过,两者在信息披露、流动性、投资范围上仍有一些不同点。一般来说,阳光私募的信息披露要求更高,流动性更强,而公募“一对多”投资范围更宽,可以投资结构性产品。

   在灵活性方面,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却逊于私募基金,阳光私募多数为每月开放申赎,基金“一对多”专户最多一年开放一次申赎,对那些有及时资金需求的投资者来说,购买产品后一年才有机会赎回的设计可能会给其资金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上述不同仍然不足以区分两者的客户群体,不少接受采访的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出了担忧,一位前年转投私募的原公募基金投资总监在被问及如何应对竞争时,在电话里停顿半晌,勉强回答,“还是看收益吧。”

   但就投资人来说,“‘一对多’理财专户的推出却丰富了证券类投资理财市场的产品线,让投资人在目前以信托方式发行的阳光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之外,有了一个新产品类别可供选择,是一件好事。”好买基金的一位分析师认为。

   按照美国市场专户理财规模约为共同基金的十分之一,股票型基金五分之一的比例推算出,国内专户理财的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到3000亿元资金。

   但该假设仅存在理论上可能,在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看来,“虽然近期专户理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但我认为专户理财目前很难做大,仅从数据上看,所有专户理财的规模总和加起来还不如一只最大的开放式基金,阳光私募也是一样,所以说目前专户理财和阳光私募发展不会太大,也不是目前的主流,建议投资者不要有太多的期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