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旦基金经理班遭质疑:到底是创新还是噱头

  见习记者 李湉湉

  是打着基金经理“百万年薪”的招牌收取10万元的“天价学费”,还是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直面基金经理的人才之缺?近日,由于率先在金融学研究生中设立“基金管理”方向、并把培养目标直指基金经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为这场争论中的主角,“基金经理班”的模式遭遇激辩。

  正方:

  投资是可以学出来的

  查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9年的招生简章,金融学基金管理方向被定位为“打造未来中国基金经理的摇篮”。

  该学院有关人士称,现有金融学的教学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投资的实际需要,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他们为基金经理的培养量身定做了一套“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课程设置中有60%到70%直接与投资实战相关。”

  “设‘基金管理’方向,并不是说一毕业就直接干基金经理,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当基金经理,肯定也得从基层一步步做起。”前述人士坦言,基金经理一般需要6-8年的证券从业经历。即使顺利从“基金经理班”毕业,可能有一半人最终未必能进基金公司,而成为基金经理的人就更在少数。“我们只是以基金经理为培养目标,并提供最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成长环境。”

  也有网友认为,作为教育和市场经济直接接轨的产物,“基金经理班”的创新值得肯定,比如风行全球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

  反方:

  重投资实战而非专业方向

  一些基金从业人员的观点则针锋相对。

  “学校就是拿基金经理的‘百万年薪’作个噱头,哗众取宠而已,不然3年10万的天价学费怎么收得到?”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的观点颇为尖锐。他表示,对“基金经理班”的实际效果并不看好,因为从研究员成长到基金经理是一个漫长而不确定的过程,预期过高的“基金经理班学”员可能会“水土不服”。而且,总结别人的实践经验和自己投资完全是两回事,基金公司肯定更看重投资实战而非专业方向,“投资不仅是技术,而且是艺术”。

  “今天设‘基金经理班’,明天要不要开个‘保荐人班’,‘研究员班’,甚至要不要细分到研究员地产行业、金融行业……”有金融行业人士笑谈,研究生教育应该着重于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拘泥于“一事一物”,没有必要把专业方向划得过细,该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还是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另外,欧美国家的金融人才培养也是走“大专业、宽领域”的方向,投资经验都是从基层开始积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