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今年股市大涨外快却未增 二级债基稍逊一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3日 03:0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徐国杰 上海报道

  今年以来股市大幅反弹,一些投资者预计,由于“二级债基”能将最高20%的仓位投资股票二级市场,因而其收益水平将高于“一级债基”等其他债券基金品种。但出人意料的是,截至5月底,今年以来41只“二级债基”中有13只收益为负,跑输了其他债基品种。

  三因素拖累二级债基

  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共有13只“二级债基”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负值,占到了41只“二级债基”的三成。如果从全体债券基金看,共有39只债基今年以来没有取得正收益,取得相对较好业绩的债券基金,多是一些“一级债基”。

  从债券基金的投资范围来看,“一级债基”可以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持有可转债因转股所形成的股票以及股票派发或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分离交易的权证等资产。“二级债基”则可以投资于公开发行上市的股票以及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权证等其它金融工具。简单来说,“一级债基”不能直接在二级市场买股票;“二级债基”则可以,只是该部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20%。

  这样一来,很多投资者会疑惑不解:在股市大幅反弹背景下,“一级债基”不能直接投资股票二级市场,“二级债基”却可以动用20%仓位买卖股票,怎么“二级债基”反而不如“一级债基”呢?

  有基金经理表示,之所以亏损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基金在2008年底时买入的债券组合久期过长,今年以来这些债券收益大跌;其次,由于今年股市向好,部分债券基金遭遇赎回,考虑到回笼资金的便利,债券基金大多优先卖出了短期限品种,这样剩下的就更是长期限品种了;此外,一些新基金为了实施“保面值策略”,参与股票市场投资的力度不够,造成亏损。

  相反,今年以来取得相对较好业绩的债券基金,多是一些“一级债基”,并且在可转债和信用债上配置得较早、较重。如截至5月底,华富债券基金的A类、B类今年以来收益率都在7.5%以上,位列债基首位,作为一只“一级债基”能战胜“二级债基”孰为难得。据该基金经理曾刚介绍,他们2008年底就较早介入了转债和信用债,且配置较重。今年以来,仅南山和新钢两只转债对基金净值的贡献就达4%左右,并且由于对于震荡市把握得当,因而分享了此轮上涨的成果。

  二级债基下半年可能反超

  不过,给债基带来丰厚收益的可转债,目前却面临着持续缩水的窘境。随着年初以来股市持续反弹,部分可转债触及提前赎回条款,柳工、海马、赤化等转债要么已发布提前赎回公告,要么已停止交易,转债品种日益减少,存量也仅100亿左右。

  对于下阶段的行情,曾刚认为,总体上转债还有一定上涨幅度,但已进入风险性收益阶段。另外,转债品种的减少确实会给操作带来一些困难,不过提前赎回也会带来局部机会。同时,随着IPO将重启,新的品种也会陆续发行。

  业内人士认为,鉴于目前股市状况,可转债溢价率普遍较高,未来“油水”已不多,此前落后的债基更应该去把握信用债和新股申购方面的机会。下半年如果A股市场继续震荡上行,那么“二级债基”的业绩可能会明显超过“一级债基”。

  打新股有望增厚收益

  对于IPO重启,业内人士预计将给全体债券基金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曾刚预计,从本次IPO征求意见稿的改革方向看,询价机构在中签率上的优势将会减弱,而2008年网下新股申购的收益之所以明显高于网上申购,主要就是因为前者的中签率高出后者6-10倍。

  他认为,新股的上市首日涨幅可能逐步下降,市况较差时不排除破发的可能,这也将考验投资者对新股的研究判断能力。不过,目前资金面宽裕,IPO对回购利率的影响不会太大,融资打新股的资金成本将低于2008年。整体而言,IPO将带给债券基金新的投资机会,尤其对于小规模债基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预计申购新股在下半年能使债券基金获得1%-2%的净值增长幅度。

  曾刚表示,债券基金下半年配置的基础仍是信用债。但其中一部分信用债因评级略低,不具备质押式回购的资格,不能融资用于新股申购,将承受一定的减持压力。而对那些已经建立了信用债内部分析体系,并重点配置了中高等级信用债的债券基金来说,压力则要小许多。这种差别也将对未来信用债的要素选择和配置策略产生影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