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多事之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 14:00  新民周刊

  只不过是一则无聊的流言蜚语,为何能在基金圈掀起一场“娱乐风暴”,又让华夏基金反应如此之大?

  记者 张 静

  投资者很少把基金经理当神,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王亚伟。

  作为“史上最牛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第一人”、“中国的彼得·林奇”,在崇拜者眼中,跟踪王亚伟买股,百万富翁不是梦;仅“王亚伟”三个字,就值三个涨停。其执掌的华夏大盘,2007年以226%的回报率高居股票型基金NO.1,2008年名列第二。从成立以来净值累计翻了7倍,成为6000点下跌以来首只完全收复失地的股票型基金。

  但在公募羊群中,王亚伟的诡异、彪悍的“狼性”,又为其招来了 “另类私募” 和“超级大散户”的毁誉。每逢基金季报出炉前后,“拷王”总是重头大戏。4月27日,某新锐财媒便以《王亚伟隐藏了什么?》为封面大标题,用异常犀利的质疑直接发难:“谁在和王亚伟暗相呼应?我们为什么追问王亚伟?王亚伟对投资过的重仓股有多少进行过实地调研?王亚伟给谁创造收益?”随后各类 “解密”、“揭秘”一拥而上。

  然而今年这出“拷王”分外热闹之处,除了常规套路,还新增了不少娱乐元素——从牛年伊始,王亚伟便被卷入了一桩“绯闻事件”。

  桃色漩涡

  2009年2月4日,一个网络热帖通过MSN在基金圈疯狂传播。据知情人士爆料,“现年39岁,身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的王亚伟,素来认为他的投资品位和秘诀就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坚定追求自己‘安全边际之上的收益’。但由此看来,其在女性身上的‘投资’并不安全。春节前,王妻大闹华夏基金副总裁张后奇的办公室,控诉其丈夫的婚外恋。为此该副总裁召开临时会议商讨此事。虽然基金经理搞婚外恋和投资业绩可能没有直接关系,此次原配夫人投诉华夏公司寻找组织帮助的事情,必定会对王亚伟低调、健康的形象造成影响,也会对华夏公司构筑的企业形象带来一定影响。”据称,绯闻女主角为工商银行一名女员工,已经有好事之人发动了人肉搜索,要将其人从工行找出来。该“宋祖德”甚至断言,这一基金界的绯闻可能由此升级为一个行业内的绯闻。

  果不其然,这则不到400字的传闻短短几个小时便在金融圈掀起了“滔天巨浪”,据说热度一度盖过沪指暴涨突破2100点大关。

  当天下午5点半左右,华夏基金在其官方网站上心急火燎地发出一纸严正声明:“上述传闻纯属虚假捏造、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在业内人士看来,更有火上浇油之感——要没公告好多人还不知道,这不是添乱吗?

  于是乎,第二天即有“财经狗仔队”,打着“为解开投资者的忧虑,辨析事件的真伪”的旗号,第一时间向华夏基金发出电话采访,要求其谈一谈“婚外恋”传闻真假。

  据说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凡有饭局处,必谈王亚伟。某家基金公司的老总兴奋异常,不仅使出浑身解数上下而求索,甚至去证监会都不忘打探一番。以圈内的大嘴指数,本以为手到擒来,孰料华夏基金从上到下全部封口,就连“第二男主角”、时任华夏基金新闻发言人的张后奇都远遁美国去家庭团聚了。华夏基金甚至将此事上报给了证监会,交由专人处理。

  只不过是一则无聊的流言蜚语,为何能在基金圈掀起一场“娱乐风暴”,又让华夏基金反应如此之大?是不是我们的基金经理也像华尔街那些顶级银行投资家,每天对着电话咆哮,紧张的神经分外需要桃色话题来放松?

  某基金人士认为:“这事跟张彬、胡紫薇事件不可同日而语。要怪就怪王亚伟太出名,又太低调了。”在他看来,绯闻盛传不仅仅是因为基金圈的人八卦,而是王亚伟“点石成金”的传奇已经成为无法理解之谜。有媒体就通过老江湖之口猜测:“王亚伟身边不排除有一个资金圈,这可能包括他周围的朋友、或者是私募等等,只不过他的操作手法很隐蔽,不容易察觉。”

  这让记者想起了最新获悉的传言“升级版”:大闹华夏基金者实为绯闻女主角。身为某行营业部主任的她为达“上位”目的,曾扬言如不给个说法,便要公开王亚伟的操盘内幕。

  此说从逻辑上分析有多处不通,基本没有可信度。但它能够在坊间流传,就在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迎合了人们心中某种疑虑——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的曝光跟“实习生门”多少有点瓜葛。基金业的这面“旗帜”,会不会也随着绯闻持续发酵捅出什么老鼠仓、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等不为人知的秘密?

  史前列传

  王亚伟曾是安徽省1989年高考理科状元,在清华求学期间就对股市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从2001年12月到2005年4月,他曾出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但直到上一轮大熊市结束,作为华夏基金的“老人”,王亚伟并没有表现出过人之处。甚至由于误判形势,从2003年开始,华夏成长业绩不断下滑,最终沦为倒数第一。遭遇尴尬的王亚伟此后沉寂了大半年,据说是出走美国进修。

  而他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是2005年12月31日担纲华夏大盘的基金经理,自此完美地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不仅创造出一个中国基金业的神话,也成就了他本人的光辉岁月。

  而伴随着王亚伟的名声鹊起,华夏这家老牌的基金公司,也发生了风格突变。“华夏基金以前不喜欢出风头,完全不像今天这么激进。”一位基金业人士猜测道:“2005年底到2006年初,中信证券开始酝酿收购华夏基金股权。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内在关系?”

  虽然华夏基金强势的总经理范勇宏并不承认若干年前华夏基金曾经历过痛苦的低谷,但从华夏基金成立至今的11年间,确有华夏证券、北京证券、中科信证券等7家股东先后转让了所持华夏基金公司的股权。

  2006年3月29日,中信证券成为华夏基金第一大股东,显然逾越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订下的“一控一参”的红线,旗下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面临必须合并的命运。

  一家是基金业的“老六家”之一,规模在基金业内稳居前三。一家只是小弟,但背靠这次基金业首例公司合并案的主导者。究竟是象吞蛇,还是蛇吞象?这场旷日持久的联姻,步履维艰。

  曾有媒体报道,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试图安排昔日的秘书、中信基金总经理吕涛担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一职,结果却遭到了华夏基金方面的强烈抵制。甚至有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指着吕涛的鼻子质问他:“你懂什么叫基金?”

  而这场博弈,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2006年,华夏大盘开始崭露头角。该基金成立于2004年8月11日,首发规模为19.28亿份,截止到2006年一季度末曾缩水到6.69亿份。但在王亚伟接手后,当年净值增长率达到了154.5%,进入偏股型基金的前十名,

  2007年,该基金气势如虹,更以226%的净值增长率高居国内各类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个百分点,其净值增长率是同期上证综指涨幅的2.33倍。一时间,华夏大盘成为万众瞩目的牛基,王亚伟则获得“中国最赚钱的基金经理”的殊荣,一举将基金金牛奖、明星奖、最佳表现奖、最高回报奖、最受欢迎奖尽数收入囊中。

  真正确立王亚伟江湖地位的,则是2008年的大熊市。“熊市跌得比别人少,牛市涨得比别人快”,这一辉煌业绩,让许多基金经理和基民,对王亚伟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