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长的烦恼:激进销售还是细水长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04:26  第一财经日报

  谢潞锦

  在接受CBN采访的不少上海本地基金公司销售负责人眼中,目前上海基金行业的现状与各种先天因素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海本地基金公司的“风头”不及北京和广、深地区的同行。

  “上海地区基金公司的现状与各家公司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关系。”上海地区一家资产规模在120亿元左右的非合资类基金公司销售部门负责人在接受CBN采访时认为,对比其他地区的基金公司情况,当初率先成立的“老10家”基金公司中,上海地区的公司只有三家而已,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海本地的基金行业中多数公司的经营历史并不长,其所沉淀下来的客户资源也相对有限。“毕竟,当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带领客户经历了数个牛熊周期后能够提供足够的回报,那么,这些机构在新老客户心目中的形象是可想而知的。”

  在业内不少基金营销负责人看来,基金公司的竞争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当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用收取因基金规模而不断提高时,这些基金公司也更加有能力也舍得在营销方面投入资金,以便形成更好的影响力。而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对于那些业绩突出、规模庞大且长期树立形象的基金公司,更加容易有一份信任感。

  某家资产规模排名前3位的基金公司销售负责人在接受CBN采访时坦言,事实上,公司方面的客户资源有四成是来自于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华东地区的,因此,公司方面高度重视在该区域销售。此外,规模靠前的基金公司在获得资源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规模靠前的基金公司在新产品获批速度上就明显快于其他规模有限的同行,这也使得后者十分羡慕业内的这些“领先者”。

  不过,在采访时,CBN记者发现也有部分基金公司对上海本土基金公司“长不大”有着不同的理解。“合资基金公司一般不会在市场风险很大时采取激进的销售策略,当大盘处于高位时,不少合资基金公司并没有采取拆分动作以吸引新投资者。”某合资基金公司销售部负责人直率地表示,从业绩上看,上海地区的合资基金中不少品种长期业绩并不输于其他地区的同行,但在2007年大盘进入大牛市阶段末期时,不少重视品牌建设的合资基金公司并没有推出快速拓展业务的举措,如通过基金分拆、基金分红这样的基金“净值归一”的策略,以招新入市的投资者。尽管接下来的熊市表明,那些高位选择进场的基金投资者是“被套”最严重的群体。“但从基金公司规模膨胀角度看,那些在营销方面偏保守的基金公司也就丧失了快速壮大的时机。”这位负责人不无遗憾地表示。

  有基金公司销售负责人对上海地区的股东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这是因为在目前上海地区的基金公司中,合资基金公司占了多数。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外方股东往往在一家合资基金公司中拥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而前者往往对风险控制、公司形象建设以及投资者教育方面更加重视。某家基金公司负责人认为,外方股东在一家中国基金公司中的投入只是其全球资产配置链条上的一小部分,前者能够从基金公司获得的回报对其总收入并不构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外方股东往往更加重视自身的形象和品牌,而不是在投研和销售方面采取更加激进的策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