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基金为何无大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04:24  第一财经日报

  李明明

  上海基金业为何无大佬?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像一块大石压在上海基金业的胸口。

  数据上看,上海的基金公司数量占了全国的一半,但总规模却不足全国1/3,规模最大的华安基金也只排名全国第七。

  问题出在企业文化上,还是经营上,是操作风格使然,还是其他原因?弄清楚这一点,对于上海基金公司的壮大着实重要,对于如何借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东风再次扬帆更是正当其时。同样,是先做强还是先做大的探讨,对于整个基金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十年前,“老十家”基金公司整装待发,其中在上海设立的公司有华安、国泰与富国3家。

  十年后的今天,在基金业资产规模十强中,上海的公司中仅华安与上投摩根在列,富国与国泰则被易方达、广发等后发者挤出十名开外;在“千亿俱乐部”的5个成员中,更是无一家上海公司的身影。

  相比上海基金公司数量已占到全国的一半,上海大型基金公司的数量确实是偏少了。

  “长不大”似乎是多年来上海基金业一直走不出的一个怪圈。对于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的上海来说,缺少一家千亿级别的基金公司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毕竟这里拥有不少令其他区域艳羡的天时与地利。

  好年头错失机遇

  回顾公募基金十年,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是2006~2007年。在这一时期,基金业资产规模以惊人的速度上涨,两年间从不足5000亿元迅猛上升到3.2万亿元。

  “三年不开仓,开仓吃三年”。然而上海的基金公司与广深及北京的同行们相比,在好年份中积粮不够广、不够快,从而失去了规模晋级的难得机遇。

  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2006年,获申购份额最多的前10家公司中,上海有上投、交银与富国3家,而在赎回最快的前10家公司中,上海却占了7家之多,其中包括华安、海富通和光大保德信这种前期规模排名较靠前的“种子选手”。当年,上海基金公司还遭遇了无一家公司进入规模前十强的尴尬。

  而在2007年这一相当传奇的年份中,仅华安一家进入申购份额最多的十强,倒是赎回最多的公司中,共有6家上海基金的身影。

  “老三家”的苦恼

  华安、国泰与富国被称为上海基金的“老三家”。它们都是中国最早一批公募基金公司的成员。然而不论是今日勉强挤回第一梯队的华安,还是一直没真正发展起来的国泰与富国,在过去十年中都经历了规模排名持续下滑的状况。华安基金2006年规模从高峰的500多亿元跌落至280亿元,元气大伤。富国基金自2003年以后跌出十强,此后一直在行业十几名间徘徊。国泰基金更是在2007年之后跌出前20名。对此,多位基金业分析人士认为,一些公司管理人才选拔的市场化进程不够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管理人才选拔并未充分市场化,对应的责权利关系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这也让上海基金业屡屡苦叹以此薪酬水平,难以吸引国内外金融领域高端人才。

  但这种苦恼正随着金融人才市场化试点的进行而慢慢缓解。富国基金高管竞聘正是典型的案例,嘉实基金公司原副总经理窦玉明最终进驻富国,为富国基金带来的清新变化已经有目共睹。那次竞聘显示了金融人事制度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尽管距离完全的市场化还有些许距离。

  曾几何时,上海基金业中一些公司的“不思进取”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其发展不快的文化原因。这种现状正在改变,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上海基金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依然不高,不及广深地区的同行敢闯敢拼。

  新锐成长仍需时日

  今年一季度,资产规模排名在前20的基金公司中,有12家是2001年以后成立的,其中,上海共4家,分别是上投摩根、交银施罗德、华宝兴业和汇添富。事实上,这四家公司在最近4年中规模也基本稳定在这一区间内,俨然成为上海基金业中的新锐。不过,它们四五百亿的规模与同类公司的佼佼者如易方达、广发等相比,仍然是落下了一段距离,至于“冲入五强”这个目标,就更显得任重道远了。

  四家公司中,本来上投摩根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晋级第一梯队的。该公司巅峰时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盛况至今也未被刷新。然而,就在冉冉升起之际,上投摩根在2007年被唐建的“老鼠仓”事件重创,之后整整一年,以股票投资为品牌的上投摩根再未能发过一只A股市场偏股基金,错过行业大扩容的机会。痛定思痛之后的上投摩根最终必将重新崛起,毕竟在业内这仍然是一家治理规范的公司。但如何崛起是摆在公司面前的大课题。

  其余三家公司的发展则都是“稳”字当头。在基金业,对于资产规模贡献度最大的无外乎两大因素,一是净申购多,带来大量外来资金;二是基金的投资收益高,使基金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在2006至2007年间,上海的这三家新锐公司的申购情况都不算特别突出。同时,它们也都存在最大规模的基金业绩不好而业绩最好的基金规模又不大的问题,尤以后者更为明显。2006年,华宝兴业和汇添富业绩最好的基金分别只有3亿和7亿的规模;而在2007年这个最好的年份里,情况最好的交银施罗德的明星基金也不过20亿出头。同期,很多公司如博时、大成、广发和景顺等,旗下业绩最好的基金规模都有上百亿甚至300亿之多。由于基数不大,尽管投资收益高却无法使基金规模这个雪球在短时间内膨胀起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