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别杨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 10:20  股市动态分析

  君安证券前总裁杨骏在2006年以新型私募基金管理者身份重返A股市场,三年之后,却再度宣告离开A股市场……

  再别杨骏

  ● 本刊记者 赵杨

  在国内的私募界,杨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曾经是9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君安证券老总,也曾因卷入风波一时的“君安事件”而被迫淡出投资界。几经风雨,见证着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

  2006年的A股市场如火如荼,股权分置改革这项重大举措令众多投资人对A股市场充满期待。这一年,杨骏率先在平安信托发行了证券类私募理财产品平安·晓扬信托一期。该计划最低认购金额为200万元,起始额在中国同类型的信托产品中为当时最高。回顾历史,杨骏对A股充满信心,2007年他曾说:“今后一二十年,我和我的团队只看中国。”

  之后,杨骏又接连在平安信托发行了二期、三期信托产品。伴随着08年股市的巨幅下跌,杨骏管理的信托产品净值也不断缩水。究竟是投资人的压力抑或是其它原因?在时隔两年之后,杨骏宣告退出市场。晓扬投资管理的信托产品将由2008年以来表现出色的私募机构淡水泉公司代为管理。

  战绩不佳

  杨骏的离去让我们想起了2008年初引起私募界轩然大波的赵丹阳清盘事件。如果将这两件事情相提并论,那么这些事件的共同之处都是选择在市场单边上涨行情中退出,所不同的只是点位和退出机制不同。

  在私募界,很多投资人的个性都十分明确,在市场不符合自己的投资理念时,退出是对投资者最负责的方式。赵丹阳如此,杨骏亦如此。杨骏针对退出作出的解释是,“国内的投资方式不适合我,我们更擅长投资港股”。 熟悉港股的人都知道,虽然港股是T+0交易,并且没有涨跌幅限制,但是大多数一二线股票的波动较A股要小的多。早在杨骏还在君安任职时,他创立了君安证券研究所,在当时的国内证券行业可谓独树一帜。这或许是杨骏重视公司价值研究,不喜欢中国股市的投机风格的主要原因。

  根据平安信托公布的基金净值数据,杨骏在A股市场投资的三只信托产品自08年以来,缩水严重。据其它媒体报道, 截止4月15日,一期已经从08年初的单位净值1.6782跌至0.7249元,缩水56.8%,且期间没有分红。二期产品期间缩水56.54%,三期产品成立以来缩水54.37%。相比而言,晓扬投资在香港市场上推出的晓扬成长基金和晓扬机遇基金则表现较好,自成立以来两个基金累计收益分别为88.21%、69.63%。

  廉颇老矣?

  在国内的私募界,很多至今非常活跃的私募精英都出自杨骏的门下,例如东方港湾的但斌、天马资产管理公司的康晓阳等。股票市场永远都是此起彼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这些私募枭雄还在浴血奋战,杨骏的离去留给我们的只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

  虽然不象上一轮牛市那样牛气冲天,年初以来40%以上(截止4月20日)的涨幅已经可以称的上是个小型的“牛市”。但是杨骏却踏空了整个一季度的行情。数据显示,晓扬投资系列的三只阳光私募产品最近一个季度的回报率徘徊在0.4%-1.8%之间,而同期沪指涨幅28.35%。

  在国内从事私募行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以今年以来的这轮行情来看,根据国金证券的统计,一季度内144家非结构化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5.68%,绝大多数跑输了大盘。其中表现最佳的深国投·睿信2~4期的平均收益在50%以上,而小部分产品同期净值还出现了缩水,与高收益产品的业绩差距达到了60%以上。这样巨大的业绩分化,对于负责任的投资顾问而言,业绩压力甚至比公募要沉重的多。

  无论怎样,杨骏十余年市场的坎坷沉浮,必然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一路走好,杨骏!■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