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八成基民看重基金择时能力 基金经理或难达期望

  证券时报记者荣篱

  基民——— 八成基民重基金择时能力

   中国股市大起大落,哪个基金经理如果说他不选时的话,我是不会去买这种基金的。在中国这种市场上,那简直是开玩笑!

   本报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80%的基民在投资基金时,更看好基金经理的选时能力。该项调查一共收到288份有效问卷,其中230人认为在投资基金时,他更看好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

   这一调查结果与预期相符。事实上,在基金投资的历史上,除了违规事件而外,基金投资做反方向也是投资者最为敏感的事情。在2008年,市场给多只基金罗列“N宗罪”,其中第一项就是“市场判断失误,维持高仓位”。

   有被访投资者表示,在自己没有能力判断市场,也没有能力判断上市公司的情况下才会把钱交给基金公司来管理。另一方面,他也表示:“中国股市大起大落,哪个基金经理如果说他不选时的话,我是不会去买这种基金的。在中国这种市场上,那简直是开玩笑!”确实,对于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来说,很难理解在市场狂跌的情况基金仍然维持高仓位。“连我们这种小股民都知道要斩仓离场,基金经理会不知道?”不仅如此,许多投资者选择购买基金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市场”,被访的一些投资者甚至长期不看行情,在这种情况下,由投资者自行选时,似乎非常困难。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投资者难以自行选时与理财师未尽责有关。一位在外资银行从事理财业务的人士表示,他们会常常保持与客户的沟通,在基金年盈利15%以上时会根据市场状况提醒投资者获利了结,如果基金净值损失20%,也会及时与投资者沟通。而这种客户并不见得是资产金额很高的VIP客户,不过是投资10万元的“小散”。

   一位长期从事基金研究的资深人士也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挑选基金,进行资产配置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应该由投资者自行完成。这也正是中国基金理财服务需求之所在。

  基金经理——— 1/3基金经理具备择时能力

   判断对了是偶然,判断错了倒是正常现象。开放式基金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基民寄望于基金经理高抛低吸料事如神,那么基金经理是否有这个能力呢?浙商证券今年3月份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认为,只有1/3的基金具备中期择时能力,而具备短期择时能力的基金经理只有5%。

   对于基金经理究竟是择时能力强还是择股能力强,业内有几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的择时,基金经理根本不擅长,而且这个不擅长是很正常的,“判断对了是偶然,判断错了倒是正常现象。”这一观点,其实在多次市场出现大的拐点时都被印证,一次是2004年的宏观调控,一次是2007年的大调整。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在选股还是选时上,基金经理都不具备“先锋”作用,一来真正敏锐的一定是少数人,二来,公募基金的特性决定了基金经理是“随大流的”。持这一观点的人士用“深发展”举例说明。据他所知,在上一轮牛市中,真正在6元—7元的低位买入深发展的基金非常少,基金大举进入的价位是在18元上下,当然,此后深发展的价格又翻了一番。但这能说明基金的选股能力很强吗?他还说,“最近很热门的新能源板块也一样,真正在底部进去的基金是少数。”

   对于“随大流”的说法,有基金经理给予了肯定。被访某基金经理表示,他在2007年年报的基金经理述职报告中看得很空,但他管理的基金仓位却很高。“开放式基金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他如此评价。

   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能力,尽管基金经理择时能力并不理想,但想获得“全攻全守”的自由度却似乎是共通的。早前,基金公司设计的混合型产品,股票投资比例可以从30-95%,真是大开大合;在基金公司作为投资顾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股票投资比例更有从0-100%的。

  监管层——— 整治投资风格漂移

   从去年开始,新发混合型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跨度正在缩小,据业内人士透露,监管层内部控制的比例是30%-80%,这与一年多来新发混合型基金的情况吻合。虽然现阶段的投资者更期望基金经理进行择时操作,但作为监管层却颇为“逆民意”而行的意思,其原因何在呢?

   基金投资范围跨度过大的后果是,买基金的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基金,做基金的人也不确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说严重点就是,买卖双方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基金投资范围跨度过大的后果是,买基金的人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基金,做基金的人也不确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说严重点就是,买卖双方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位多年从事基金研究的人士如此分析。他说,在现阶段,要求老百姓在买基金的时候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的投资行为是比较困难的,但监管层完全可以要求基金管理人清楚明白地约定自己权责并加以遵守。“谁都希望可以进可攻退可守,但现实情况是,基金管理人并没有这个能力。”

   除了担心基金管理人并不具备择时能力外,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保护投资者也是监管层的另一出发点。只有当基金公司卖出的产品是风险收益情况较为确定时,才有可能培养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识别和挑选基金,而作为销售和理财顾问的公司来说,也才有用武之地。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