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总是挨打的乖孩子

  “基金是所有机构投资者中最规范最透明的”———多年前证券界就认同这一判断,至今这一判断仍然适用。但是有意思的是,证券界负面新闻最多的恰恰是公募基金。究其原因就是透明和公众化。

  一位高僧曾经对无比尊重他的信众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跟你们住在一块儿的话,你们对我的尊重就会消失。”原因很简单:“远距离的崇敬”和“真正接触了以后”是不大一样的。公众以及媒体对各类机构的态度与此颇有类似之处。

  市场经常传闻私募基金业绩如何超群,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私募的“威名”确实远扬。在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中,公募基金则是唯一的与大众“近距离接触”的机构投资者,所有的聚光灯都照在公募基金身上。更不幸的是,“挑刺”几乎是人们的天性: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难以被理解和原谅。于是,越是透明负面新闻越多。

  其实,与公募基金同样类似的投资产品现在到处都是:券商有集合理财产品、保险公司有在银行销售的投资组合,甚至还有境外基金公司在国内银行销售的QDII。这些产品与公募基金在“受众”上的区别无非就是“门槛”略高,但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却非常少,显得极为隐秘。

  以银行销售的QDII为例。国内多家银行都在代销国外基金公司的基金,但这些基金不像公募基金公司的QDII那样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比如,某银行代销由摩根富林明管理的“亚洲创富精选”,每周公布一次净值,每一个月公布一次极为简略的月报,自2007年10月开始至今也亏损过半。对此,媒体和公众都知之甚少。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公众对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的QDII亏损却怨声载道,成为穷追猛打声讨不断的对象。

  公募基金每天公布净值,每季度公布投资组合,每半年还要公布一次“全面体检”的报告,监管层对公募基金披露信息的要求越来越详细。 当然,作为公募基金,信息的公开是必不可少的,正因为信息的公开也为公募基金带来了更多的投资者。有人形容这为“明星效应”,将公募基金与娱乐界的明星相提并论。但不同的是,公众对于娱乐明星寄予的期望原本就很低,娱乐明星存在的价值更多的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相反,公募基金则承载了太多的“致富”重担,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缺点也就不断放大。 (荣 篱)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