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QDII指数型潮涌 两大交易所背后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23:04  经济观察报

  赵娟 申兴

  2007年9月首批基金系QDII推出距今已有一年半时间,这些主动管理型的QDII产品深陷金融危机泥潭且备受争议。而目前,国内基金QDII正在谋求“转身”,为下一步出海打通渠道。

  国泰、华夏、嘉实、南方等基金公司目前正在或已经与一些海外知名指数公司洽谈指数使用协议,使用海外指数在中国开发场内交易产品,即被动投资模式的指数型QDII基金。

  在这股QDII“指数潮”背后,国内两大交易所正是其主要推动力量。

  指数型QDII有望出海

  2月26日,国泰基金宣布,其与纳斯达克OMX集团签署独家许可协议,使用纳斯达克100指数在中国开发场内交易产品。

  据知情人士透露,QDII资格获批已近1年的国泰基金正在上报一只指数型QDII产品方案,这是其第二次上报QDII产品方案,“正是根据市场的发展变化,国泰基金更改了此前上报的产品,选择了指数型QDII。”深交所一位权威人士透露,该产品可能在深交所通过LOF(上市型开放式基金)的形式上市,或将成为在中国交易的首个QDII产品。

  此外,华夏、嘉实、南方等基金公司近期动作频繁:正在洽谈或已经购买日经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等国际主要指数的使用协议,为新的QDII产品做准备。

  业内人士透露,嘉实基金上报的第二只QDII产品也为指数型,挂钩香港市场某指数,可能也将在深交所上市。

  实际上,国内两大交易所的积极推进是指数型QDII尽快顺利出海的主要力量。

  2008年,深交所和上交所负责人分别在不同场合公开表示希望为QDII投资搭建交易平台,鼓励基金公司发展挂钩国际主要指数的产品。

  就在纳斯达克OMX集团与国泰基金签署协议的第二天,它的最大竞争对手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与上交所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在ETF、指数产品等领域展开合作。

  有关基金公司人士称,“也是在交易所平台的推动下我们在和一些指数公司接触,现在交易所和基金公司都比较主动,但从产品储备和公司战略上讲这个事情很早就想做,其实每多签一个指数就多了一个潜在的产品机会。”

  实际上,“两家交易所在搭建指数型QDII交易这个‘国际板’平台上也在进行着较量,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推动单靠基金公司的力量,估计短期内指数型QDII可能难以成形。”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产品设计部人士称。

  接近证监会的人士透露,经过对传统主动管理型的QDII出海一年多的观察,监管部门也开始偏向鼓励发展指数型QDII。

  上述深交所权威人士还表示,目前在设计中的新一批QDII基金产品,基本上是指数型的被动投资品种,从技术层面来说,相关机构和交易所都有过深入的探索,不存在技术障碍。不过其与普通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不同,由于跨境ETF涉及到外汇管制和资本流动,可能在交易所挂盘的指数型QDII只能以现金交易而不能使用一揽子股票赎回。

  据了解,指数型QDII基金由于跟踪指数的被动投资,无需聘请外资顾问,而指数使用费较先前的外资顾问费会相对较低。

  两条腿走路

  在基金业人士看来,指数型产品无疑是目前陷入尴尬境地的QDII发展的一种创新和出路。

  2007年9月首批四只基金系QDII出海后即遭遇海外市场的巨幅波动,一直饱受争议,成为一些基金公司难以明言的“软肋”。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已成立的9只QDII基金 (不包括华安国际配置),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净值仅为0.335元,南方全球精选和华夏全球精选也仅在4毛区间,9只QDII自成立日起平均净值增长率为-40.97%。

  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钟恒对比各QDII国际同类产品研究发现,中国QDII产品的总体业绩表现处于国际平均水平略微偏下的位置。“事实上,海外投资经验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目前QDII的产品设计、具体投资组合和业绩上,国内投研团队对投资市场、行业和个股研究也较为有限。”他表示。

  实际上,从国外基金公司的发展经历看,海外基金公司走出自家国门发展QDII产品最初的尝试就是被动投资的指数型QDII。华宝兴业QDII基金经理雷勇也认为,“无论近期或长期,发展指数型或ETF组合型的QDII产品都是不错的做法,这样的指数或ETF都是经过当地专业权威机构筛选设立的,投资费用低,投资组合也很透明。”

  从长期看,国内一些QDII基金经理多数认可投资海外的时机逐渐到来,“也许国际宏观经济还会出现恶化,但股票市场下探的空间已经不大,经历了金融危机国际股票市场已经大幅贬值,道琼斯指数和标普指数已经在1996、1997年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汇添富和易方达等去年已获得证监会QDII产品批文的基金公司迟迟还没有推出产品,除了基金公司自身判断市场时机不好,没有取得外汇管理局的外汇额度也是主要原因。如果指数QDII产品能够破冰,也需要通过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的双重审批。而指数型QDII能否为国内投资者所接受,也要等待市场的检验。

  (本报记者袁朝晖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