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基赚足眼球 基民预期仍未扭转

  当市场的赚钱效应再度被激发,经历了2008年大熊市的基民却没有蜂拥入市;当部分偏股型基金纷纷回归面值后,广大基民反而陷入“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

  市场中,赚钱的多为先知先觉者,而先知先觉者又终究是少数。去年4季度,当债基“围城效应”凸显,机构且战且退时,散户却蜂拥而入;新年伊始,当机构大举介入偏股型基金,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却仍在观望。

  面对市场的超预期上涨,多数基民选择看看再说;正如去年市场超预期下跌时,多数基民选择耐心等待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市场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但我们还是很想知道已经犯过一次错的基民是否会再犯一次同样的错?

  ⊙本报记者 吴晓婧

  最大涨幅近40%

  股基盈利能力凸显

  截至上周五,排在股票型基金第一位的中邮核心优选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39.62%,其它偏股型基金也是大幅上涨,股基的赚钱能力再次凸显。

  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截至上周五,155只股票型基金(剔除新基金)中,有84只基金今年以来的涨幅超过了20%,占比达到了54%;17只指数型基金涨幅全都超过了20%;59只混合偏股型基金中,也有24只涨幅超过了20%,占比为40%。

  数据显示,今年来短短20多个交易日里,155只股票型基金中,有5只基金的涨幅超过了30%,涨幅在20%-30%的基金达到了79只,56只基金的涨幅在15%-20%之间,11只基金的涨幅在10%-15%,而涨幅低于10%的仅有3只。

  沪深指数大涨,最为受益的莫过于指数型基金,统计显示,17只指数基金的平均涨幅达到了28.9%。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易方达深证100ETF涨幅达到了34.97%,另有4只基金的涨幅也超过了30%。另外12只基金的涨幅均超过了20%。

  59只混合偏股型基金中,排在前三位基金的涨幅均接近了30%,另有21只基金的涨幅超过了20%,涨幅在10%

  净值回归

  基民“去留两难”

  出人意料的反弹激发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做多热情,然而,经历了2008年大熊市之后,广大基民对于偏股型基金的投资无疑相当谨慎,多数仍处于观望状态,而包括保险等“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则开始率先申购股票型基金。

  “春节过后,虽然询问偏股型基金的投资者多了起来,但由于偏股型基金去年亏损太大,真正着手去买偏股基金的人并不多。” 工商银行浦东支行的一位大堂经理表示,“目前,对于偏股基金,很多投资者都还处于观望当中。但最近来看,市场比较好,我们已经开始建议客户配置偏股型基金了。”

  上周,记者走访了浦东20家银行的理财部,整体来看,偏股型基金的申购在节前和节后几天有所增大,但最近一周市场有所震荡,申购偏股型基金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从申购偏股型基金的基民类别来看,多数属于之前购基套牢的基民,为了降低购基成本而进行补仓。

  事实上,无论从记者走访基金销售渠道还是从基金公司市场部得到的反馈来看,偏股型基金的申购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乐观。

  上海一合资基金市场总监对记者表示,据其了解,整个基金行业偏股型基金申购量有所上升,但是目前进行申购的多数是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者,机构占比较多,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依然“按兵不动”。

  “整体上来看,申购赎回并没有太大改变,偏股型基金在春节之前的申购较多,但近期净申购有所减少。”上海一内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

  对于深度套牢的基民而言,或许选择坚守,或许选择补仓,然而,对于部分即将解套的基民,则面临着去留两难的艰难抉择。

  事实上,一部分偏股型基金复权后的净值已经达到市场在3000点时的水平,个别基金复权之后的净值甚至达到市场在6000点时的水平。同时,许多基金已经回归面值,坐了一次“过山车”的基民开始面临一种“痛苦”的选择:是去还是留?

  深圳一家内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涨幅较大的偏股型基金已经出现了净赎回的情况。而市场也普遍担心:随着基金净值的持续反弹,多数偏股型基金的赎回或许会放大,曾经一度坚守的基民或许不会再一如既往地持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

    百亿保险资金增持偏股基金

    偏股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20.33%

    八成次新偏股基金净值上1元

    股基大显赚钱能力 基民徘徊申赎门前

    偏股基金逢小阳春债券基金遭倒春寒

    股基卖债接近尾声债券市场止跌企稳

    今年328只股基仅长城双动力和诺德主题亏损

    股基债基跷跷板对调 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

    股基反弹收益超50% 基金经理信心大增

    偏股基金收益全线飘红

    二月份偏股基金受青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