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再次力推创新 基金市场有期待也有迷茫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08:0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荣 篱

  2008年12月,为鼓励行业创新,监管部门再次专门针对基金产品创新发布文件,而在2006年的3月,监管部门也下发过类似的文件,连名称几乎都一样。2006年之后,市场确实出现了不少新产品,如中短债基金、创新封闭式基金、复制基金等等。

  事隔两年之后,市场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在市场十分低迷悲观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再次力推创新,市场有期待也有迷茫。

  要创新就有挑战

  一说到基金创新产品,市场提得最多的就是与融资融券和指数期货有关的产品。去年已有机构将封闭式基金与融资融券、指数期货联系在一起进行产品创新。还有人士提及早就在券商和保险卖得相当火爆的“FOF”。

  然而,上述产品要真正推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还是FOF都是基金不能参与的品种或者是受限的品种。也正因为此,有业内人士坦言,基金要创新就要挑战现行法规。

  其实,突破法规并非不可能的事。以FOF为例,虽然基金法规规定,基金不得投资于基金,国内的基金也确实一直遵守这一规定。但QDII的出现使突破这一规定出现了曙光:QDII投资于海外的基金已成为现实。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投资于国内市场的基金也有希望突破这一规定,而且也确有基金公司尝试上报这类产品。

  从过往基金创新的经验看,新产品出现之初往往给人打擦边球的印象,甚至是越界,可以说,中国基金的创新史就是一个不断改写法规不断完善法规的过程,现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的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事实上,在基金创新的历史上,基金不仅要突破自己的法规限制,甚至有时还会促进监管部门与监管部门的磨合与协调,保本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都是这样的典型。

  创新的难题

  尽管有突破法规的可能,但不少基金业界人士对于业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仍然不是很乐观。

  “基金公司其实不应该是证券市场创新的主体,主体应该是券商,基金可以利用的工具太少了。”——有业内人士面对“创新”的新课题如此表态,这位人士坦言,创新的基础一是市场需要,另一个是创新者自己的能力。市场好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设计产品,市场差的时候,创新就必须依据市场需要了。“现在老百姓面对的尴尬是,一要防止通缩时资产的缩水,同时又要面对未来可能更剧烈的通胀。如果谁能设计出现在安全,未来又可以抵御未来通胀的产品,那一定会受欢迎。但是这些都需要借助衍生工具,现在这个时候谁还敢碰衍生工具啊?”

  回头看基金业十年来的创新历程,2003-2004年和2006-2007年是创新产品迭出的两个时期。2003-2004年正处于熊市,基金创新主打低风险产品,如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与此同时上证50ETF也在熊市将要结束的时候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推出时点。2006-2007年的中国股市经历了史上最大的牛市,此时,复制基金、创新封闭式基金也相继出现。可以看出,两次创新高峰所出现的产品颇为不同,创新动力也有差异,在上一周期中出现的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市场的常规产品,而近一两年才出现的复制基金、创新封闭式基金能否经得起市场考验,还需要时间验证。

  创新动力何在?

  无论是2006年还是今年的鼓励创新的措施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审核上的优先安排”,也就是所谓的绿色通道。可以说,基金公司多年来一直颇为困扰的就是新基金的发行审批问题,新基金发行不仅受总量控制,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报批时间,往往错过发行时机。按理说,“绿色通道”对基金公司来说应该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而且,以过往的经验看,一些创新产品其实就是冲着快速审批或者多发几只基金去的。那么,会不会有基金公司为了多发基金而去创新呢?

  “现在发行这么困难,如果不是真正适应当前市场的产品,整一个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产品,有什么意义呢?照样发不出去,劳命伤财。”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如此评论:“不仅如此,就目前投资者的认购热情看,现在的基金发行审批速度也不算慢,没有必要为了多发一只基金去走什么绿色通道。”

  还有人士私下表示,在传统基金发行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基金行业都希望能开发出新的适应市场的产品来,但这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涉及制度甚至法规上的突破,这要做很长时间的说明甚至是说服工作。而这些有开拓意义的新产品一旦出现,又会迅速被其他公司复制。

  所以,真正的创新不是一般的基金公司能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真正有开创意义的新产品往往出自大型基金公司的原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