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金巨头聚首 呼吁基金法修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8日 06:08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谢舒 曾芳/整理

  2008年12月2日,深圳冬阳旭暖的下午,香蜜湖畔五洲宾馆,这里是圈内人称“基金业年会”的“第七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由深交所、深圳市政府、资本市场研究会主办,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大部分基金公司总经理纷纷到场。

  下午的分论坛是总经理现场讨论,两场讨论的主题分别是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在这些方面,基金公司的“老大”们都在想什么,当前主张什么?几位参加讨论的总经理发言中蕴含诸多信息。

  嘉实基金公司总经理赵学军:

  基金为什么雷同?

  创新需要放开审批

  去年“基金论坛”也有同样的话题,讨论产品创新,那天我也坐在这里(主席台上),也讨论这个话题,今天又坐在这里,还讨论这个话题。但是一年过去了,这个问题有没有实质性的改进?我们看到依然还是大家都说产品雷同。

  我们不仅要反思:如果业界有这么多公司,如果业界有这么多专注于做产品的产品经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去工作,为什么市场没有创新的结果?

  这个问题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

  很多基金公司不管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基金都已经有十几个产品了,覆盖的范围也足够多了,发展到这个阶段,对各个公司来讲也到了一个瓶颈的端口也就是说,下一步产品要怎么走?

  同时,我们看到在产品创新上,其实还有很多空间,一方面是各公司走到了一个瓶颈,一方面是市场依然有空间,投资者依然有不同的需求。

  比方说,海外市场,我们过去常常担忧:我们的市场跌到了1000点,又放QFII进来了,又让人家抄底了。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给中国投资人提供抄底产品的机会?

  同样,在其他的一些产品上,比方说像REITS——今天上午深交所也在讲REITS。中国的基金公司当前最主要的监管法规是《证券投资基金法》,而基金公司是在这个法规下成立的,那你能否走出证券投资这样一个框架来开拓新的产品边界?

  同时,在其他类别的产品上,比方说ETF,比方说数量化的投资等等,在这些领域其实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空间。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产品上依然不能够充分展现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一个(办法)是《基金法》这个框架能否有一些根本性的突破?

  另外,在监管上能否改变现在(一个公司)一年批两个到三个基金的方式?大家知道,当监管涉及方方面面的时候,就很难有竞争,每一个产品发出来都差不多。这样的话做产品开发的人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去完成申报的文件,而不是更多地去做市场调查。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没有创新的很大一个原因。

  如果能够改变现行的基金审批方式——我个人非常赞成严格的产品监管以及事后责任追究——但是我觉得,在产品的数量上应该更大限度地放开,以使不同的产品在市场上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产品经理的工作有价值,才能够去奖励那些有创造力的产品和创造力的产品经理。

  为什么产品的价值可以超过基金经理?比方说我们今天很多的产品往往都是市场什么最好卖的时候卖什么。市场最高的时候,卖股票基金,受伤害的永远是散户。而这样一个方式,其实并不是投资人利益最大化的保护,所以产品经理的工作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而监管如果能够从对产品的审批限制改变为有社会责任的公司应该在市场非常差的时候去推那些最难卖的产品,那么,稳定市场的作用会通过另一个方式来体现出来,有责任的大公司会通过另一个方式来体现对市场的责任。

  (根据会议实录原文整理,发表前未经发言者审定。)

  国泰基金公司总经理金旭:

  《基金法》管得太细令产品创新“先天不足”

  次贷风波转化成次贷危机,又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大家都在猛烈抨击金融产品过度创新这种状态下,我们在2008年年底讨论中国基金业产品创新的下一步的问题,其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心,才能够谈到这个话题。

  我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和现有交易制度以及一些制度安排下,对我们基金业产品创新讲几点认识和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我们在审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点:中国大谈基金业产品的问题不是过度创新的问题,而是创新不够的问题。

  或者是说,我们基本上打着创新概念的旗子,但实际上行的是非常传统、非常同质化、平庸化的产品现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到1998年刚刚开始有国务院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开始,那个时候就深深的打上了一个(烙印),由法规或者法律直接规范到产品的具体特质层面上。

  现在大家考虑到、谈到《基金法》的修改,应该说呼声最高的也是如何解除法律法规的限制。应该说规范行业基本制度的一个法律规定,能够规定到一个基金公司的简单的产品运作,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现象。

  所以,其实我们在会场之外,或者在我们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直在呼吁,就是能够加快修改《基金法》的步伐,比如说对基金的组织结构的问题、基金的投资组合的具体比例问题,是否能放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没有明确允许我们做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尝试?或者是监管机构能不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放行?现在应该说都是当务之急。

  第一个应该呼吁的就是加快修改《基金法》的步伐。

  第二个认识和看法,讲到产品的创新,不能简简单单只看基金业的产品和状态,应该把它放在全球市场范围内来看,使产品走出同质化、传统化的经典款式的瓶颈。其实这里面也需要修改,乃至完善整个证券市场的基础设施,还有交易品种的丰富化。

  大家都在讲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也在讲基金是不是可以投资于实业、PE,甚至实物期货,这些东西都离不开整个证券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

  第三个看法,希望能够在全球加强金融业监管的趋势下,呼吁现行的监管体制,应该有的加强、有的放松、或者适当放松,尤其在基金产品审批范围内。

  我印象很深,(上海)交易所的张总(张育军)在去上海的时候跟我们呼吁过:“金砖四国很好啊,能不能把金砖四国的ETF指数拿到我们到深交所来挂牌上市?”当时他们就说,“我们不是不想,是等我们把金砖四国审批出来的时候,那金砖已经变成土砖了”,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现在监管路径的瓶颈,其实给基金产品创新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

  最后一点,就是一个证券市场,或者一个基金行业的成熟,小到具体产品的创新,都离不开投资人的成熟。其实,投资人的非理性,或者是一种盲目逐利的投机性行为,反过来加剧了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的羁绊。

  (根据会议实录原文整理,发表前未经发言者审定。)

  鹏华基金公司总经理邓召明:

  应对风险三个字:

  制度、人

  全球金融危机进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我觉得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两点:一点就是坚持;第二点最重要的是保存能量。所以,这一次主办方把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拿出来讨论,我觉得对我们非常有教育和启示。

  下面我就谈一下对风险管理的三点体会:

  第一,基金行业的风险管理,首先对风险要有识别。

  从全行业的角度我们应该进行认真反思:我们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我们行业应该进行更多的探讨,真正要搞清楚行业存在哪些方面的风险。公司内部对整体的风险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识别,这是一个源头。

  第二,对于我们自身的风险要真正地进行一些评估。从公司的角度,就是评估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哪些方面的风险是公司可以承受,哪些方面的风险 是公司不能接受的。

  第三,我们要怎样应对风险?刚才我也说到,风险应该是天天存在的,我们要正视和应对风险,合理地管理风险来获取合理的收益。

  应对风险就是三个字:两个字是“制度”,一个字是“人”。

  制度层面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鹏华基金管理公司在全面地梳理我们的制度流程,从投资研究、市场体系、运营体系这三个层面,我们进行制度的全面梳理,从制度层面上来解决我们目前在运行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问题,力争这个制度能够科学、合理,并且有效。

  回顾一下基金行业所存在的一些风险,我觉得有一些确实存在于内部制度流程方面。因为这些制度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不尽合理,或者在制度流程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很常识性错误的发生。所以这些层面的风险,我觉得从制度流程的角度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制度的第二个层面,在于组织体系,即在董事会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在公司层面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的部门,真正起到风险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从事高风险行业,我们就是要通过不同部门的内部制衡和不同的报告路径发现一些问题,这样对于解决可能发生的风险大有好处。

  制度的第三个层面,把刚才说到的组织体系的完善,以及制度流程的标准化,通过系统化的手段能够固定下来。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能够起到有力的保障。

  制度的第四个层面,是一个信息反馈机制。当风险出现以后,我们及时地通过不同层面把风险反馈上来,然后再反思:风险出现的原因在哪里?如果是制度设计过程中存在漏洞,我们就完善制度和流程;如果是组织体系出现问题,我们就改善组织体系。

  通过这四个层面,我觉得能够对风险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制度方面。

  “人”的方面,作为基金管理公司,人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最核心的资源是人。

  所以人的选拔、培养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业务在不断的发展,有一些方面,我们可能在制度流程或者我们的体系中不能够囊括或者包含。

  在人的方面,首先就是要选择高素质的人,要有责任心,同时能够时刻的树立全员的风险意识和理念。

  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首先要有风险意识和岗位意识:碰到问题以后,应该怎么进行报告,或者怎么解决。在这方面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对于道德风险的规范。这方面证监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对于我们目前的任职人员进行考试、法规的培训,等等一系列培训教育工作,也有利于保证我们的风险理念和我们目前制度的执行。

  最终,所有的做法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我觉得执行力也体现在人的因素。

  (根据会议实录原文整理,发表前未经发言者审定。)

  华安基金公司总经理俞妙根:

  风险的源头不是风险管理是经营理念

  这次金融海啸这个事件,我们也在反思: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金融体系在没出事之前大家感觉非常完美,为什么这次会出这么大一个事情?而且底部在哪里?大家还不清楚。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只有深刻反思以后才会深刻体会未来跟海外合作的途径在哪里。

  我们归纳金融海啸的特征:

  第一个是系统性的特征,这次海啸来,病来如山倒,好象没有一个角落可以避免,这是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破坏性严重;第三个特征,传播速度快,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在传播。

  那么,在这样一种特征下,理论上这么完美的一个系统怎么会发生这样一个现象?如果我们看前阶段一些倒下去的金融机构,如果它没倒,假设我们把时间往前推的话,可能大家还会认为,这么先进的理念,无论是经营理念也好,或者是风险管理的理念也好,都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而且它又是处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里面,为什么一下子就倒了?

  这些企业如果没倒的话,我们肯定认为它比国内一般的金融机构要好得多,但是在这样一个金融风暴下,它就倒下了。

  没出事之前,你认为它是优秀的,团队优秀、文化不错、经营理念也好、运用的工具也很多,为什么就倒了?让我们反思的是什么?就是——这个市场始终会产生问题。企业看表面是看不出问题的。

  反过来讲,对我们的反思,我认为:第一,你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企业经营理念?之前大家认为某些金融机构并不怎么进取,现在是稳健得很、安全得很,当时说起来是稳健型的,现在都有问题。

  实际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说他们风险管理工具有问题,我认为核心的问题还是企业的经营理念。所以管理风险不能仅限于风险管理,源头上来说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当重要。这是我们自己的体会,第一个反思就是说,如何把握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你风险管理的一个源头。

  第二,怎样优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

  第三,中国基金业的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

  从这次金融海啸来看,我们有许多风险管理的工具还没用,现在还只是起步阶段。并不是说海外这次金融海啸出现问题,我们没有出现问题是我们有所进步,是我们有所成功,不是这样,只不过是我们还没到这一个发展阶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个人认为中国资产管理业的风险管理任重而道远。

  从我们华安的角度来讲,未来的风险管理应该掌握这样四个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刚才其他的老总也讲到了,一个是全过程管理,一个是全员参与。

  第二,有效性原则:这个制度最终还是要有效,国内外的一些金融行业的风险发生,往往制度都有,团队也优秀,但是就会有事故出来,实际上就是有效性有所缺失。

  第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有时候会跟业务的拓展有矛盾,怎样平衡确实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有独立性原则。

  第四,怎样完善前瞻性的问题:回过头来看这些风险,我们按传统的理论来讲,好象风险应该可评估、可识别、可管理,到最后是可控制,我想大家可以共同来思考的是,如果这些风险可识别、可评估、可管理,往往这些问题并不是很大,风险往往是出现在你认为可评估的这个环境下发生的,更多的风险是因为风险管理体系里面的前瞻性不够,这是我们的第四个体会,就是怎么样掌握前瞻性原则。

  (根据会议实录原文整理,发表前未经发言者审定。)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