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募基金经理盘点2008A股投资:只赚你能赚的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5日 06:41  第一财经日报

  谢潞锦

  多年的投资历练告诉他们,如同去年末行情出现转折前的“故事”一样,政策累积之后对大趋势的逆转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彻底看空明年市场,显然相当不明智

  即将结束的2008年,对于很多投资来说显得有点“冷”,但眼前的姚先生对自己的收益颇感满足。

  作为一家“江浙系”阳光私募基金负责人,安心在杭州发展个人事业的姚先生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进入股市征战,在沉浮十余载后,这位平时习惯于把自己称为“草根派”的职业投资人意外发现,当初和他同道者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更多的是那些十分年轻的面孔:一大批手持名牌院校高等学历、有着更加机械化的操盘模式及理念、言必称巴菲特及彼得·林奇的基金经理们,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的金融聚集区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显然,这种“盛象”对于偏安杭州并不处于聚光灯下的姚先生来说,倒也省去不少心力。他谦逊地认为,伴随着市场宽度和深度的不断加深,自己将更加从容地寻找到位置所在。

  最好的防御就是空仓

  与相当多的阳光私募基金经理不同,姚先生并不直接从大型专业机构“下海”,他的看法可能与那些机构操盘手、基金经理背景的职业投资者有着很大区别。更为难得的是,作为私募基金经理,姚先生本身就有实体经济的长时间运作经验,并持有一部分外人看来是价值不菲、马上可以套现的上市公司“小非”。正是有着这样相对复杂的背景,姚先生给人的感觉是他并不急于证明自身的操盘能力、投资经验,而是以更加从容的心态讨论一些市场现象。

  事实上,在接受采访的另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吕先生看来,类似姚先生的民间高手不在少数,他们的交易能力简直到了可以“从石头里榨出油水”的境界,这令此前担任过大型基金公司投资主管的吕先生感叹不已,他甚至认为,如果基金经理们在升迁过程中能够在交易一线多呆上一段时间,他们的市场嗅觉将更敏锐、对股市沉浮的拿捏将更精准。

  不过,姚先生对于交易能力在投资整体框架中的地位有清醒认识。“现在不是只凭借资金实力就能对股价发挥影响的时代了。”作为“江浙系”的一员老将,姚先生自然十分知晓对于以往在股市中“长袖善舞”并被外界冠之为“涨停敢死队”的内情。在他看来,这类手法极为凶悍的游资之所以在市场上黯然引退,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当各类正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倚重公司基本面以及宏观经济走向时,逆势而为将饱尝苦果。

  在姚先生看来,今年以来,相当多的职业投资者屡败屡战,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经历了2005~2007跨年度大行情之后,普通人或者是新投资者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细心观察市场。“市场不好时,就应该离场观望,最好的防御就是选择完全空仓。”

  根据姚先生对A股历史上大型机构“覆灭”的统计和近距离观察,那些遭遇“灭顶之灾”的大型机构往往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逆势而为,二是规模庞大。

  他认为,一般情况下,那些在市场上表现最为优秀的机构规模大致在30亿~50亿元,这也是这些资金掌管人最容易把业绩做好、最容易出名的资金规模。  “如果机构规模大得出奇,那么当这些机构进入市场之后,就不知道是这些机构在赚市场的钱,还是其他机构和投资者在赚这些大机构的钱了。”

  “只赚你能赚的钱”

  对于姚先生的看法,接受采访的其他“草根派”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有同感。如果问,这类投资者与身处“高堂”的基金经理们有何最主要的区别时,他们肯定都会认为,自身经验沉淀也许是他们在市场上立足的最大“本钱”。

  出身于名牌大学、目前担任某阳光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梁先生就坚定地认为,“投资其实是在赚时间的钱”,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以往金融和市场历史的把握显得十分必要。在接受采访时,梁先生对今年行情的感言也颇为值得一提:投资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特定的时候,你可能只能看着人家赚钱而束手无策。而且,作为投资者的你,是不可能去抓住所有热点的,“你只能赚你能赚的钱”。

  在很多情况下,“草根派”职业投资者并不愿意把自己归纳为哪种投资流派的投资风格,在他们看来,以往的投资成功也许只能是:在自己投资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去复制已经成功的盈利模式。多年的市场经验也告诉他们,除了把握市场本身趋势外,宏观走向的趋势不可不察。

  不得不提醒的是,相比于那些主要是比较“相对收益”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些“草根派”私募基金管理人对于“绝对收益”的追求更加直接,这促使他们对于各种信息进行“全息”式掌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深知,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投资业绩的“潜台词”往往是生存抑或毁灭。

  柔弱胜刚强

  其实,经历了太多的市场波动之后,类似姚先生这样的老资格职业投资者在工作之余往往更多地阅读一些哲学书籍,以期自身的“功力”更上台阶。相比于赚钱本身来说,这批市场人士从市场中获得的并不是一些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从思考中获得愉悦。姚先生感叹到,今年所发生的海外市场上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现象再度说明一个事实:再强悍的机构也无法与大势相抗衡,这也再度提示一个朴素的中国传统思维,即《道德经》上所言:“柔弱胜刚强。”对于老资格的职业投资者来说,往往会从大众的喧嚣中默默找到问题核心的所在。而他们的“心领神会”般的嗅觉往往是令人叹服的。

  姚先生回顾今年投资领域的得意之处主要在于年初制定的两大策略,即系统性机会和非系统性机会的把握。其一,就系统性机会来说,关注名义利率的腾落对于今年的投资业绩意义重大。早在年初,姚先生制定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操盘基本策略,即“做多债券、做空商品”。从今年的结果看,姚先生在债券市场上斩获丰厚,除了那些固定收益类产品外,他一举抓住了今年9月后爆发的交易所债券行情。同时,他在农产品的主要商品期货投资也获得“完胜”。

  据他介绍,去年为了抑制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的CPI蹿升,银行存贷款名义利率连续上调,当上证综指处于6000点以上的高位时,作为基准利率的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上调至4.14%的水平,而去年末发行的3年期、5年期储蓄国债利率达到了5.74%和6.3%。在他印象中,上述银行存款以及储蓄国债名义利率是自1996年以来的“次高点”;有着丰富银行业务经验的他也深信,在强力的政策之下,CPI数据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铁定”回落。而且,农产品期货价格也将在物价回落过程中进入空头趋势。

  正是在上述预判驱动下,他去年末选择了多数人以及他的投资人不能“接受”的动作:选择债券和短期定期存款,并在商品牛市概念仍在多数人“脑海”盘旋时选择长仓做空农产品期货。他当时对客户说,“做多债券”、“做空商品”好比是把资产做了一次“对冲”,即商品价格回落之后高息固定利率产品将会十分“昂贵”,其前提是,一定要相信政策累积效力。

  其二,非系统机会的把握主要来自于更加灵活地配置资产。在姚先生看来,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外延,投资者更加可以选择符合自己风险承受度以及投资经验的投资品,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也可以有着一份更加从容的心态。比如,目前光基金领域就有封闭式基金、LOF型基金、ETF型基金、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可供选择,此外,投资者还可以从权证、公司债、外汇等其他领域获得一定的机会。而在以往投资产品有限的背景下,投资者的资金“放不开手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股市中出现了过多的非理性现象。“其实,在今年行情中,投资者只要把握住年初以来的期货下跌波段、9月出现的国债行情、三季度以来的美元跳涨行情中的一个机会,就可以让自己的成绩单变得十分光鲜。”

  姚先生提醒,对于多数人来说,赚钱时需要先关心那些类似从大规律出发的“系统性机会”。系统性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其背后往往有深刻的背景。在名义利率高企的环境中,做任何投资都需慎之又慎,盲目地选择“跑赢CPI”的极端思维和策略,是极有可能丧失投资本金,后者是在市场之中长期立足的“砝码”。

  事实上,与姚先生有相同感觉的“草根派”职业投资者对于各类市场都有一定研究。在他们看来,在未来的行情中,投资者应该做国际象棋盘上的一枚“皇后”,可以四面八方地出击以寻找机会、观察市场;如果只选择做中国象棋盘上的“将”,那投资者的思维可能往往会局限于一个领域,当该领域系统性风险大爆发时,投资者就会陷入无法从容脱身。

  守机待时

  对于类似姚先生这样的幸运儿来说,由于他今年的业绩不错,使得他有更加从容的心态进入“下一场”。但对于今年业绩不佳的职业投资机构来说,自然要打起百倍精神“为名誉”甚至“为生存”而战。

  接受采访的不少“草根派”职业投资者认为,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明年投资将愈加“诡异”。比如,新股融资何时大规模启动?年末出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概念”、“家电下乡“等二、三线股活跃能否贯穿来年行情?人民币兑美元快速下跌将对明年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反复刺激之后,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变局?最后,在新股重启IPO引而未发的背景下,明年的国债发行规模较大,这是否意味着国债等债券类市场仍然是未来的主战场?多年的投资历练告诉他们,如同去年末行情出现转折前的“故事”一样,政策累积之后对大趋势的逆转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彻底看空并做空明年市场,这显然是相当不明智的。

  在接受采访时,姚先生提醒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在11月末大幅度降低银行利率前,恰逢今年最后一批储蓄国债发行,规模为200亿元。“如果选择降低利率之后发行储蓄国债,那么名义利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这批国债每年利息支出就可以省下2亿元。而且,在降息环境下,长期利率的下降幅度相对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赶在明年大举发行国债前调整名义利率,一方面为来年的发债工作提供“伏笔”,另一方面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货币政策放宽已“时不我待”。

  当然,在经历了2008年的投资“冬天”之后,裹紧大衣御寒的心理可能更加明显。在市场盈利效应的诱惑面前,投资潮流接下来会怎样,是值得反复拿捏的。“如果说投资厌恶不确定性,那么在若即若离的机会面前,投资者心理可能更显‘混沌’,这时候‘守机待时’将更显价值。”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