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港股高波动背后 对冲基金赎回潮愈演愈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8日 13:36  经济观察报

  申兴

  暴跌之后,香港股民正经历着对冲基金导演的暴涨暴跌的痛苦煎熬。

  H股年内一度暴跌65%至10月27日的10676点,且两个月内暴挫49.3%,亦为五年来最低位。之后,恒生指数进入过山车般的指数反复震荡中。在极度超卖下,终在减息刺激下反弹,经过急抽后,恒指回升4213点,反弹近4成,至11月3日高位14889点。

  大起大落的背后,是国际资金尤其是大型对冲基金的因赎回而沽空或因看好而回补,导演出在股票市场上的翻云覆雨的好戏。多空出手更是迅雷不及掩耳,令一众市场好手感叹“港股走势实在难以预测”。

  基金赎回潮

  对香港市场的大部分交易者来说,似乎还没从港股近期暴风骤雨般的下跌中回过神来。

  交银国际研究主管黄文山认为,港股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比1997年金融风暴差,主要是因为香港金融市场是开放型的市场,大量资金来自欧美,欧美金融机构极其缺乏流动性,这些资金急需撤回本国以解燃眉之急。

  本报记者采访显示,欧美基金正面临大规模的赎回潮,而且赎回潮正愈演愈烈。近期基金是赎回压力的重灾区,尤以新兴市场如亚洲股票基金等最严重。

  香港本地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惠理基金近期公布,旗下管理资产从9月底至10月17日,大幅缩水10亿美元,反映基金业界正受资产价格下跌及客户赎回两大因素夹击。“赎回不可避免,我们不可能保持不受伤。”澳洲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中国股票主管表示。

  即便在香港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得不未雨绸缪。该公司管理资产2008年9月底为460亿美元,一个月后约为400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近期基金明显已增加持有现金水平,以应付赎回,以往基金一般持现金占资产值约3%,近期大多已增至约5%,个别更达20%。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也证实,“虽然我们最近在赎回方面没有太大的压力,我们的现金水平还是要比之前高,例如我们一只投资香港市场的基金以前大概是1%-2%左右的现金,现在大约有7%-8%的现金。”

  有基金业人士指出,不少基金(尤其对冲基金)目前正不断应付客户的赎回申请,故需要大笔资金,自然不计价地沽售手上股票,而一般的对冲基金赎回期长达30至45日,为赶及在12月中(圣诞前)将资金交给赎回的客户,所以现在各大对冲基金都大手笔卖货。

  除了来自客户的压力,对冲基金自动解散带来的沽压也不容忽视。据悉,目前临近年底,对冲基金的主要收入不靠手续费,而靠绩效奖金,例如今年赚了15%以上,超过了分红基准,赚的部分就可以有两成落入基金经理人的口袋。跑赢大市的对冲基金经理就倾向于将基金解散,等到未来时机好转,再通过其市场口碑,组建新的对冲基金。

  刀口舔血

  金融海啸下市势动荡,对冲基金便在这“蹦极”过程中“刀口舔血”。

  10月27日市场重挫下跌到11015点,10月28日却强劲弹升上千点,一家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透露他正是在27日先是抛空,等到了下午再开始解除对冲,等到了28日便把所有的对冲都解除掉,从而避免了损失。

  香港阿仕特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对冲基金经理潘稷证实,10月27日的重挫便是因为基金面临赎回的恐慌性抛售,但第二天则看到一些轧空仓的迹象,一些对冲基金在前一天抛空后进行空仓回补,这纯粹是流动性的问题,只不过趋势上刚好跟前一天相反。

  以号称香港市场定海神针的汇丰银行为例,香港有股市名谚:存汇丰不如买汇丰。一直稳稳处于百元上方的汇丰银行近期也遭遇了对冲基金的“狼群”狙击。

  10月27日,汇丰成基金洗仓目标,带动大蓝筹股价全线暴泻,汇控当日跌穿2003年79.5元的 “非典价”,见75元,为2001年“9·11”后新低,令港股10月27日以点数计,创下史上第二大跌幅。

  香港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认为,“现在香港股市的波动性正不断加强,市场在一周内的变化竟然等同一般一个季度内的波动范围,这并非正常的表现,风险巨大。”

  以10月29日的收盘价计算,恒生指数的静态PE为7.67倍,动态PE仅为8.38倍,市净率仅为1.26倍,国企指数更低,动态PE甚至低于7倍。

  因此,高盛、美林和摩根大通等外资大行甚至号召“闭眼买进”。

  但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则谨慎地表示:“香港股票在亚洲市场中属于中性评级,预计后市还会比较波动,一个是因为环球市场还没有稳定,同时香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目前的市场预期较高,但我们估计不少上市公司会出现盈利下滑,而需要下调估值。”

  (本报记者王玉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