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基民谈基色变 理财进入萧条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 23:40  中国新闻网

  基金作为一种长期理财工具受市场大趋势影响较重,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时效短,收益相对稳定

  ★ 本刊记者/孙春艳

  受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影响,国内股市连续下挫,10月28日,上证综指再次跌至1800点以下。国内理财者从炎炎夏季到凛凛寒冬,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在资本高增长的2007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在20%以上是非常平常的。但今年以来,很多理财产品的“零收益”“负收益”已将理财高收益时代变为过去。

  “排除金融危机影响,国内投资领域和投资渠道不顺畅是重要原因。”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博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基民谈“基”色变

  毫无疑问,股指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飞流直下至今年10月底的1800点以下,基民们共同面临伤心之局。据第一理财网产品库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7日,285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216只基金已经跌破面值,占总数的75.70%。同时,单位净值跌破0.5元的基金数目也在逐步增加。与去年排队抢基的火爆场面相比,今年的新基金发行可谓“门可罗雀”。

  “我们前几年的基金投资热潮,很像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欧美的‘共同基金时代’,只不过他们是建立在全民养老保障政策基础上的,而我们则是跟风投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说。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养老保障改革,政府指导企业聘请专业的理财顾问,为员工做各种各样的养老计划,基金等作为一种养老工具挂靠在整个养老体系上,获得全民大发展,实现了基金的公司制。而中国缺乏这种政策基础,完全在股市暴涨的情况下,迅速催熟了基金这个行业。

  与缺乏良性发展结构的基金种类与品种相比,中国理财者又有深厚的需求。中国的人均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0多人民币,到2006年已经达到一万多人民币,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超过3000美元。

  “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1000多美元,远远超出理财产品应当大发展的底线。” 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杨如是说。前几年理财类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始料未及,原因在于产品少,并且很极端,要不就是极端安全的产品,要不就是高风险如股票类的产品。

  无论按照人口结构、还是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这种结构的辉煌注定是暂时的。当时间开始发挥它威力的时候,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发挥作用,一个回归过程也必定会发生。

  今年以来,新基金募资规模大幅下降,24只已完成募集的基金仅募集727.7亿元。其中,11只偏股型基金共募集243.35亿元,平均募集规模为22.12亿元,均未达到募集的上限。而去年共有31只偏股型基金发行,共募集2711.95亿元,平均募集规模为87.48亿元,今年同比下降了74.7%。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