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荣 篱
本报讯 这段时间,媒体根据Topview的交易数据写出的文章足以把读者整晕。
有媒体根据topview的数据撰文说,利好政策出台后第一个交易日,也就9月19日当天基金在市场上的卖出远大于买入,以此来说明基金整体谨慎对待新政,甚至是不看好救市政策。随后,22日、23日的统计数据又显示,基金对A股的态度变得积极,成为资金净流入的主力。不仅是基金,关于QFII的文章也前后变化非常大。媒体的分析文章从9月18日和19日QFII的净卖出的情况分析认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进入9月中旬,在自救的压力之下,QFII开始出现‘多’转‘空’势头”。但22日的数据又显示,有疑似QFII席位出现较大的资金净流入,因此又有媒体撰文认为:“QFII操作显分歧”。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内,媒体的文章前后如此矛盾,其过度使用甚至依赖topview数据可见一斑。有业内人士就担心,过度使用特别是以短时期内基金或QFII的买卖为投资指导,很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导致过度投机。
“晕”的不仅是普通读者,机构投资者有时也很晕,而且郁闷。中国目前较成规模的机构投资者目主要有三类:基金、保险和QFII。通过topview,市场可以清楚的看到基金和保险的席位;QFII隐蔽一些,但几个著名的营业部早已被“瞄”上,“高度疑似”QFII席位也众所周知。自从今年4月份进行调整后,通过topview不再能轻易通过席位号看到具体基金公司甚至基金的股票买卖,但是基金和保险公司的整体买卖、资金流向仍然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此,机构投资者虽然仍然不爽,但相对4月份以前的完全“裸奔”已是“两害取其轻”的结果了。但有一派观点却认为,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公开机构买卖情况,让他们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要不具体到某家公司某只基金”就可以,披露整体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也有人士认为,基金常常被“妖魔”化,在市场有怨气的时候往往将情绪发泄到基金身上,有了topview数据后,则可以帮助基金“撇清”。例如,前期的数据就显示,真正的“空军”并非基金。可见,topview的存在可以让信息更透明。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