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下半年图谋卷土重来 基金可能再举抱团大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4日 07:0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亟待打个业绩翻身仗的基金,能在下半年重新卷土重来?重新获得股票市场话语权?基金专业投资的名誉是否能够重新树立?

  类似的期待和问号,在整个2008年上半年被不同的基金投资人、渠道销售人员、评论人士、中介媒体甚至监管高层反复提了出来,又一再的搁置,失望、落空、沉寂,直至不再被人提及。

  然而,伴随着2008年7月初,市场再次在3000点以下获得筑底休整的机会,上述的可能性又好像渐渐有所萌芽。来自业内的声音显示,被单边下跌行情压抑了半年的基金正在积蓄力量,或许希望就在大部分人绝望之时出现。

  ⊙本报记者 周宏

  基金经理从“神化”到“丑化”

  几乎想不出,有哪个群体的形象能像基金经理一样,在半年内从天堂掉到了目前的这种境遇。

  如果有人在去年11月份和今年7月份分别浏览过基金评论的网页的话,肯定会有思维错乱的感觉。几乎是同一批基金经理人、同一个投资风格,乃至同样的基金管理规模(以份额计算),但市场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

  有记忆的人应该记得,当2007年下半年,市场火爆在5000点之上,基金论坛的声音也是一片火爆。当时,充斥在各类基金论坛上的是各种各样投资人的养“基”心经,以及大量的“向你学习”、“要做长期持有人”的誓言。

  还有,就是对于基金经理这个工作的溢美之词。在当时,几乎业绩有些表现的基金经理都会有批“粉丝”,在某些基金经理的讨论区上,不仅有大段大段的歌颂式帖子,从基金经理工作精神到个人道德乃至身高体貌,赞颂无所不包,甚至略有质疑的声音都会遭到“围剿”。

  而现在则是另一番境地。如今不论漫步到哪个偏股基金的讨论区,从激烈的指责到详细的质疑,覆盖了大部分的讨论区。而有关非质疑的声音则处于被“围剿”的行列。此外,各式各样的“报料”、“揭黑幕”,乃至随口编造的人身攻击也开始流传网间,这构成了股市外的又一幕“浮世绘”。

  基金经理的操守,真的就是在这半年内失去?这个“真相”是最近半年内才被发觉的?

  投资者存在三方面误解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业绩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6月27日,各类基金中, 股票型基金的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为亏损35.44%,偏股型混合基金的业绩表现为亏损35.55%,平衡型混合基金的亏损率在30.36%,而偏债型混合基金的亏损率在20.36%。

  总体来说,上述主动型基金的半年亏损幅度都不小。但是,相比同期市场指数44%以上的平均亏损幅度来说要小不少。也就是说,无论主动的操作或是被动的契约要求,这些基金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一些超额收益。

  那么,部分投资者对于基金业绩非常失望的原因是什么?“亏得太快、亏得太多”是部分基金投资人的切身感受;“管理水平差,没有完全回避下跌风险”是部分投资者的抱怨焦点。

  那么基金实际运作的情况是什么呢?对于投资者的抱怨,基金业内又是怎么看的呢?一些人士认为,部分基金的投资者可能对基金存在三方面的误解,导致了上述的看法。

  一是误解了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的差别;二是混淆了运气和能力的区别,三是误解了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区别。

  其中最关键的是,误解了绝对收益者和相对收益者的区别。绝大多数偏股的主动型基金都以追求相对收益为目标,这和大部分普通投资者以绝对收益为目标是有差异的。

  追求相对收益的基金以某个指数标底(或几个指数的组合)为目标,追求超过这个指数的收益水平,或者较低的风险,这和普通投资者多赚少亏的绝对收益不同。

  追求相对收益者必然会出现阶段性的亏损情况,有时候还相当严重(比如指数暴跌的时候),但是以此换取了和指数接近的长期表现。历史统计数据,股票型基金虽然今年上半年亏损35%,但是从2006年中开始的两年收益率是106%,2005年中开始投资的3年收益率是249%。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一个遵守基金契约的基金,必然会在未来的市场反弹中获利、在未来基金重仓股的下跌中受损,而最终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长期收益。而收益的机会,恰恰是在市场最萧条、投资者最悲观、最绝望的时候最容易出现。

  因此,根据基金契约来评价,大部分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可以用中规中矩、预料之中来形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