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拆分之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 03:17 第一财经日报
甘剑 股市跌势依旧。作为市场中最大机构投资者的基金,其管理规模也从巅峰时期的3万亿元跌落到2万亿元,基金在牛市中施展的一些手段也开始显示出局限性甚至不合理性,并受到广泛质疑,这其中就包括拆分。拆分曾经作为基金扩大规模的重要工具而被很多基金公司所采用。 所谓拆分,通俗地说,就是把原来净值大于1的基金份额,按单位为1,拆为多份。虽然基金份额有所增加,但投资者持有的基金总值没有任何变化。由于净值调整为1元,使投资人认为基金变得更便宜而增加了购买的欲望。 基金拆分最早始于2006年7月,拆分当日销售火爆。投资者抢购“一元基金”的盛况让基金公司心领神会,多家基金公司开始群起而仿效,并于2007年达到高峰。据Wind统计,在市场最为热闹的当年第三季度,有10多只基金进行了拆分, 2007年10月16日,沪指见顶6124点,从此走向漫漫熊途,那些在之前进行了拆分的基金净值大幅下滑,被“净值归一”所吸引的资金也深套至今。 对于拆分,按照那些基金公司的解释,其好处大体都概述为降低投资者对价格的敏感性、有利于基金持续营销、有利于改善基金份额持有人结构、有利于基金经理更为有效地运作资金,从而贯彻基金运作的投资理念与投资哲学等。不过,如果仔细推敲下来却不难发现,难道基金总量的大小与基金的投资理念有关?改善份额持有人结构就是吸引更多喜好价格低廉的投资人?因此,几个所谓的“有利于”中,真正的“有利于”就是基金持续营销,扩大基金规模,从而增加管理费用而已。 在商言商,想方设法扩大基金销售量并没有错,但如果某些手段能在短期内带来收益,却有悖于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原则,那么最终必将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对冲基金风云录》的作者巴顿·比格斯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2000年网络泡沫即将破灭之前,因为市场还有需求,当时一家著名的投资管理公司仍向投资者大力推销投资技术股和进攻型股票的基金,大批资金很快募集,又在网络泡沫中迅速蒸发,这家公司收获了短期销售收入,代价是投资者的损失和公司的长远声誉和利益。 基金拆分尤其是市场处于高位时拆分同样如此,在市场处于40甚至50倍以上市盈率的时候拆分基金,以价格降低为卖点进行持续营销,基金份额开始膨胀,基金公司管理费增加;大量资金涌入使得基金不断买入股票从而推高股指,直到最终难以为继,市场泡沫破灭,股指下跌,基金净值迅速缩水,投资者最终遭受损失。 有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基金不可能去预测股指高点和低点,因此即使拆分在高位也不是基金的错。但作为专业人员,真的不会意识到50倍以上的市盈率代表了多大的风险,在此时利用拆分来扩大份额,使得基金被迫买入股票保持仓位可能意味着什么?答案很简单,这要么是基金能力问题,要么就是公司经营理念问题。 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是后者,因为拆分潜藏的关键词是“误导”。基金是否值得投资,和基金净值高低无关,但这种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清楚,一些基金公司不仅不明确告知,反而利用投资者的不成熟和不了解,利用他们对高价基金的恐惧心理,通过拆分这种手段将基金净值人为地降低,从而吸引很大一部分不成熟的投资者,达到短期内增加份额的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基金在拆分中的误导性营销行为受到证监会严厉批评。2007年11月4日,证监会基金部下发“44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基金销售业务方面,证监会明确要求,基金公司不得诱导投资人认为低净值基金更便宜,不得人为制造基金销售的紧俏氛围。 笔者相信,拆分基金出现只是市场从喧嚣走向成熟所经历的一个插曲。让人欣慰的是,并非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在追赶这轮拆分潮,一些受人尊敬的基金公司并未在追求资产规模上纠缠过多的精力,他们专心于基本面,严格控制风险,热心于投资者教育,宣传并践行着正确的投资理念。 这也是基金业的希望所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