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销售困局求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3日 02:10 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上述新路的开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其中除了涉及法规、技术原因以及与银行体系之间的利益纠葛之外,第三方模式自身面临的盈利能力、盈利模式以及投资环境的问题也尚在寻求答案。那些成熟市场共同基金销售渠道的演变,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参考。

  而即便新的路径能够顺利开辟,也并不代表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强大基金业,更重要的还是真正端正理念,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回到基金业的“基本面”上来。

  回归“基本面” 抛却急功近利

  熊市中的基金销售忙而无功,远不及去年此时的繁忙而快乐:募集金额目标数日即成,“末日配售”启动于资金滚滚之时。但好景不再。

  如今的果皆来自昔日的因。除去因为市场清淡、投资人意愿不强之外,静下心来想想,是否在人潮汹涌、资金横流之时,基金公司是以“落袋为安”为上——先将资金拿到手,为销售任务完成庆功而敷衍风险提示,懈怠后续服务?是否在市场高企50、60倍市盈率的亢奋之时,进行所谓创新的分拆、复制,而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利用低净值来“引导”投资者从而为持续营销铺垫,扩大规模赚取管理费,而不论这种规模的扩张是否能够将客服、投资等同步跟上。

  也许有人认为,牛熊轮回,只要挺过熊市,牛市到来之时照样日进斗金。但事实绝对没有那么简单,现在为曾经的疏忽和错误买单,而一再的疏忽和错误,累积的代价也许将是无法承受之重。

  上述种种手段或在短期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但有悖于原则,势必最终伤及长远利益。当投资者最终认识到,如果这些只是“请君入瓮”的伎俩,那么这种短视、自作聪明的手法必将断送这类公司的声誉和名声。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抛却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需要转变的是基金公司团队的文化和理念。我们看到,每家基金公司都在不断向客户灌输长期投资的理念,但一些公司在销售上的短视做法,在操作上的短线思维甚至最终沦为高买低卖的牺牲品,这本身与长期经营长期投资背道而驰。当然,客观地说,部分公司并非有意,在市场激动万分的时候,他们同样也天真地认同在资金推动下的行情不会过快终结,牛市下半场必将继续。但更多的基金经理在估值已经高达50、60倍的时候表示出了忧虑,认为这种上涨已经难以为继。那么那时基金公司是否明示风险了呢?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的对答。原因很简单,如果基金经理明确不认同高点位,后果是相应的赎回纷至沓来,规模份额缩水,管理费减少,利润因此下降。但笔者相信,主动明确提示风险,宣布关闭申购,要好于例行公事般的“投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也好于在市场跌至3000点之下不断倡导长期投资忍耐寂寞的宣传。

  也许会有人不认同笔者的观点,认为判断市场高点、低点本就属不可能完成之任务。我们确实无法判断高低点的准确位置,但60倍的市盈率是否处于高风险区,在此时分红并提示利用分红再投资的可能风险,是否是更负责任的做法?与之相反的是,分红并借机持续营销扩大规模,是否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答案不言自明。而在60倍市盈率时仍灌输长期投资与在20倍市盈率时推介价值投资,孰优孰劣,同样泾渭分明。

  因此,不以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发展,需要投研部门和市场销售部门良好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理念——以持有人利益为重。一个能够真正为持有人着想的公司,其风险控制水平一定是过硬的,其销售理念一定会超越短视目光。

  熊市之时,开始启动熊市销售战略,更应该说是战术,因为熊市终将过去,牛熊轮回、战术轮换间万变不离其宗,渠道也好,投资也好,所有的战术服从一个大的战略,而战略的中心就在于持有人利益。我们相信,当牛市再次到来的时候,一些不以持有人利益至上为原则的所谓创新手法还会出现。只是,几次轮回之后,大浪终淘沙。

  风物长宜放眼量。

  甘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