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发行:何时不再“靠天吃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4日 02:1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报记者 余喆

  

  5月份13只开放式新基金平均募资规模8.53亿元,今年以来宣告延长募集期的新基金累计已达11家,首发规模最小的天治创新只有2.48亿元……一系列数据昭示着新基金发行已经全面陷入困境。在困境的背后,究竟谁该为此负责?

  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低迷的股市。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涨的股市曾吸引了无数老百姓储蓄搬家,奋不顾身地投身基金;萎靡的股市同样威力无穷,把老百姓的信心扯得七零八落,惟恐避之不及。股市的好坏是影响基金发行的最主要原因,国内外市场莫不如此。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没有财富效应的感召,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拿出来买那跌跌不休的基金,想想也不太可能。

  然而,除了市场环境不好这一不可抗因素,还有那些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新基金发行密度过大也是被市场诟病的原因之一。今年一季度,监管层为刺激市场信心,曾以每周数只的频率快速批出50多只新基金。获得批文的基金公司在苦候市场环境转暖而不得的情况下,无奈之下只得在近期扎堆发行,造成银行等渠道“堵车”,投资者“审美疲劳”,摊薄了单只基金的规模。

  不过,把罪过都推给监管层也不合适。今年获批的新基金大多是去年积压的“存货”,而去年之所以三次长时间暂停新基金,归根到底还是中国股市长期以来的政策市思维,市场对监管层基金审批节奏赋予了太多的政策色彩。因此,真正值得反思的并不是监管层的基金审批速度,而是审批制度本身。

  但如果简单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让基金公司自主决定发行基金的时机和种类,可能又会发生另一种情况:在国内基金业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牛市中基金公司必然会猛发基金,从而进一步推高市场;而熊市中基金公司又会慎发新基金,造成市场失血严重,同样对股市不利,也对基金投资者不利。由此可见,审批制和备案制各有利弊,如何趋利避害,还需有识之士开动脑筋。

  审批制度值得反思,基金发行渠道同样存在缺陷。国内基金公司之所以热衷于“拼首发”,除了面子问题、审批制的原因,银行重首发、轻持续同样是重要原因。银行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都投入到新基金发行当中,必然造成基金公司也跟着死拼首发,持续营销有心无力。

  商业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控制了国内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这就造成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必然会仰银行鼻息。监管层也曾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基金销售,近期也有人呼吁建立基金经纪人制度,但在清算系统建设、网点设立和人员配备上根本无法和银行竞争,也自然无法吸引基金公司的目光。如果想使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迅速发展壮大,只能依靠政府给予相当程度上的政策扶持。即使如此,也尚需时日才能形成规模。

  同时,此举还需考虑到银行的反对。日前有基金公司尝试自行培育老客户,结果受到银行的强烈反感,认为基金公司抢了银行的客户资源。由此可见,改革基金发行体系任重道远。可能只有等待我国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全面成熟,基金发行才能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