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年:私募全面反攻公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5:2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恭彬

  1月2日的赵丹阳清盘事件仍在激烈地拷问着投资人。

  回顾过往的2007年,当聚光灯频频聚焦公募基金的闪亮明星时,昔日一些业绩卓越的私募基金们却由于投资理念的差异而选择过早地离开了市场。

  在众多黯然走过2007年的私募之中,赵丹阳选择了极端的“了结”方式。他在2008年开年后的第二天,毅然宣布将旗下全部5只A股信托计划清盘。

  离别之际,赵也流露出“赤子之心”:除了坦承自己已无能力寻找符合投资标准且有安全边际的标的外,他没有隐藏自己的无奈,认为A股强劲仍有望持续良久。

  赵丹阳清盘之时,也恰将私募的争议引致一个高峰——赵丹阳事件能否代表私募群体?黯然无光的中国私募们,能否在2008年对公募发起全面反攻?

  2008年1月9日下午,记者访问私募的另一代表人物朱南松,试图把脉私募业。朱是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证大投资”)的董事总裁,在朱的带领下,证大投资13年来取得了超过百倍的增长。其旗下的平安证大一期则以111.77%的累计净值回报率和125.14%的年化回报率摘取了2007年私募业绩排行榜的冠军。

  “假设至关重要”

  对于这样的战绩,朱自认,“我们做得不错”。

  而针对赵丹阳清盘事件,这个带有浓重苏南口音的资深投资人亦快人快语:“此单一事件并不能代表私募群体,更不能就此对私募流露半点失望”。

  朱南松认为,私募在2008年将迎来大规模发展,业绩上更会全面超越公募。

  1992年,朱从“五道口”毕业即操刀投资这一行当;次年,他同昔日校友戴志康创建证大投资,并在其后的国债期货和二级市场上获得第一桶金。

  后来董事长戴志康转向了地产,而朱南松则从始至终担任着证大投资的操盘人。

  说到此,朱言语轻松,以谦虚口吻戏言,“因为积累还不够,所以仍需站在第一线”。

  朱自有一套投资逻辑,比如说到价值投资这个千年不变的准绳时,朱一语点中要害,人大凡都喜欢短期获利,只是在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下才提出价值投资之概念。他并以巴菲特抛售中石油(0857.HK)为例,认为其持有时间甚至敌不过证大持有的法人股时间,进而他得出结论说,“投资是一个灵活的东西,要不拘形式”。

  他还创出“烟花理论”,认为雨夜或者无人的后半夜,烟花无人欣赏,而在万众狂欢夜,烟花自会绽放光芒。

  依照烟花理论,朱说,投资就要把握主流行情的主流板块,要充分抓住牛市中的烟花。

  他亦看清投资人的真实本质,除了贪婪与恐惧,多数人败在了惰性之上。“人们总是喜欢直接引用别人的结论,而不顾别人的假设前提,但实际上假设往往就会出现错误”。

  “2007年很多私募踏空,大都是采用了海外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泡沫该破灭了,但实际上它的前提假设在当时是错误的。”

  围绕上述热点话题,本报记者和朱南松进行了如下对话。

  “私募失败”的谬误

  《21世纪》:赵丹阳事件引起了大家对私募业绩和能力的怀疑,你对此怎么看?

  朱南松:2007年的一年之中,私募饱受批评。实际上,我们总结后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坏。大家在认识上还是有很多误区。

  从结果上看,公募基金中的364家股票型基金,2007年全年超过沪深300的只有10家,占比3.3%,在238只偏股型基金中,也只有10家超越沪深300,占比4.2%。

  而从私募的全年业绩看,如果我们把20%的费用还原进去,在63家管理型模式的股票型私募基金中,也有3家超越了同期的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占比4.8%,好于公募。

  所以我们认为单一看赵丹阳事件,并不具有代表性,他不能代表私募整个群体。

  《21世纪》:那你认为赵丹阳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事实上,2007年以前表现卓越的私募之中,有很多在2007年都或多或少地选择了保守策略,业绩远落于人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朱南松:投资理念出了很大的偏差。

  我们可以观察到,2007年业绩一般的私募,很多都是在国外有过操盘经验的,他们一般都是以国外的理念,基于两个前提判断投资策略:一是以成熟市场市盈率来比对中国,一是认为中国的资金处于开放状态;而实际上这两个假设都是错误的,中国既是新兴市场,同时资金处于封闭状态,因而他们得出了完全错误的结论。

  《21世纪》:那你觉得是市场错了,还是赵丹阳他们错了?价值投资在2007年似乎不能取得好的回报,还要坚守吗?

  朱南松:从当时的时点看,市场是对的。如果放到一个很长的期限看,那A股这样的市盈率肯定是错的。

  所以说,从长远看,A股还是要和国际接轨,他们说的也是对的。只是现在海外说中国泡沫的人,大都没有实际操作过A股。至于这个时间有多长,没有人能说清楚。

  谁都愿意短期能够赚钱,只是短期不赚钱的确定性较强,名声不好听,所以大家都喜欢价值投资。

  我的意思,并不是反对价值投资的观念,投资实际上是不拘形式,如果追求确定性,就会往价值投资多靠一些。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