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泰信基金王鹏:信用货币扩张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 05:4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泰信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 王鹏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召开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会议并达成《牙买加协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进而形成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格局——“牙买加体系”,即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黄金非货币化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形成了具有内在脆弱性的信用本位制度,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信用货币的扩张弥补了黄金的不足,提高了全球的购买力,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但同时也为全球经济悬上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扩张之痛

  在牙买加体系下,信用货币的扩张使金融危机更加具有经常性和全面性。1985年至2000年,美国的物质生产增加了50%,货币却增长了3倍。但是如果美国不能维持其货币霸权,一旦出现了国际资本逆转,则很可能引发资产泡沫的破灭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结果便是美国经济衰退,进而世界经济受到牵连。信用货币扩张至今并未造成全球经济大衰退的危机,但是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局部性金融危机频频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屡现端倪。1990年日本发生资产泡沫危机,1992年英镑遭受抛售危机,l995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l997年的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紧接着1998年俄罗斯也爆发金融危机,2000年以后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也连续发生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因为放贷信用急剧扩张的原因最终爆发了次级债危机。

  更为糟糕的是在信用货币体制下,货币创造的游戏正在剥夺人民所创造的财富,中低收入者更是成为最大受害者。这种剥夺人民财富的方式就是通货膨胀和以房产、股票为主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大量信用货币涌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房价和股票指数连创历史新高。主要西方国家房价自1997年起总体呈快速上升态势,美国住房价格指数近10年来翻了一番,中国部分城市的房价2000年以来涨了4倍之多。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循环上涨正在不断剥夺人民所创造的财富。

  节制扩张

  在快速膨胀的信用货币的推动下,金融风险逐渐积累,愈演愈烈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更是敲响了警钟。时隔30多年后,牙买加协定指导下的信用货币制度是否也正在步布雷顿体系指导下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的后尘逐渐走向尽头,是不是需要新的体制更换呢?

  的确,在牙买加体系下信用货币快速扩张,爆发全面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较以前大大增加,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快速消耗。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主要储备货币的发行国——美国要真正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各国信用货币的扩张应该有一定的节制。

  首先美国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在信用货币制度的推动下,美国1985年开始变成净债务国,现在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凭着石油美元的先天性优势,美国肆意地印刷没有实物抵押的纸币,换回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财富,并把全部美元信用抵押在了美国人民未来的税收上。

  其次,各国信用货币的扩张也应该有一定的节制。关于货币是否应予以控制的问题一直是凯恩斯主义和货币数量主义争论的焦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求的变化会反映到利率的变化上来,利率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储蓄等行为的变动,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因此利率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因素。货币数量主义认为只要控制了货币增长,就可以实现物价稳定和潜在的经济增长。根据这种理论,英、美等国转而采用货币供应量充当宏观调控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在抑制通货膨胀上一举成功,但却容易造成市场利率剧烈波动,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也使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控制货币总量。随着对货币数量主义疑惑的不断加剧,经济学家再一次把注意力转到利率上。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数量主义各执一词,在金融历史舞台上打了个平手。两者都是宏观经济学最伟大的理论之一,在调控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方面都各有优势。或许对于解决目前货币信用扩张的难题上需要综合两者的长处,但是两者却又相互矛盾。或许和历史曾经经历的一样,需要根据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主要矛盾在两者之间切换。从目前储备货币石油美元的滥发和各国信用货币扩张有些失控的角度看,给货币重新制定度量标准,并根据物质基础增长的需要有节制地适度扩张货币可能是较好的办法。或许30年前制定的牙买加协定真的在某些方面不适应历史的发展,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修改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