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半以上的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呈亏损状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14:32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包 涵 北京报道 上周,58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41只基金的四季度报已全部披露完毕。通过报告我们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基金在去年第四季度呈亏损状态,而基金纷纷通过轻仓控制风险,股票仓位更是出现近一年来的首度主动减仓。除了轻仓待整之外,调仓迹象也十分明显,多数基金都将持股转向稳定防御类品种。 而上周调整再现,A股已跌去近1000点。人们除了将此次暴挫归咎于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平安增发之外,也丝毫不怀疑有基金对蓝筹进行大规模砸盘。 神话被打破 从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基金一直创造着“只赚不赔”的神话,也基于此,它成为证券领域最受欢迎的投资品种,大多数基民都是因为相信了这个神话,从而放心地投资了基金。 可是据上海财汇最新数据显示,341只基金去年四季度共亏损721亿元。 去年四季度盈利的基金有144只,其中博时主题、中银增长、长盛同德、富国天益价值、宝康债券基金、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南方隆元等7只基金盈利额度均超过了5亿元。而亏损的基金中,嘉实海外、华夏全球精选、嘉实理财稳健、亚太优势、南方全球、鹏华动力增长、博时裕富、光大量化核心、国投瑞银核心企业、诺安平衡等10只基金亏损额度均超过了15亿元。亏损前五名中,有4只是QDII基金。 “基金的风险是从开始就有的,而不是从赔了才有的。从来就没有稳赚不赔的神话,只不过是牛市的推动作用使它看起来像个神话而已。”一位北京金融街的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记者注意到,他所掌管的基金在2007年做到了收益翻倍。“四季度那场调整基本只有轻仓才能躲过,我们也是在高位时就出了,不过没见底就进来了,也算赶上了调整的尾场。今年的投资更难,跟去年年初比,起点已经不一样了,估值更不知翻了多少倍。人们在这时候要是还抱着神话的幻想其实挺不实际的,不说宏观调控和外围的市场,光是基金经理之间投资思路的分歧也能让市场乱一阵子。”当记者问到他掌管的基金是否参加了前几天的砸盘,他表示这个不方便透露。 主动减仓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341只基金新增90只个股,增仓136只个股,减仓131只,退出58只个股。而从仓位调整上也能看出基金持股趋于集中,股票的仓位出现首度主动减仓。 在重仓股上,大盘基金前20大重仓股主要集中在金融地产,如浦发银行、万科A、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而本次季报显示,减仓的主要是投资最积极的股票型基金和投资最保守的保本型基金、债券基金。基金行业产品线两端的基金品种一起减持,似乎预示着整个行业对于市场的风险预期已经开始加强。 这种预期在最近的盘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华夏机构投资者年会上,多位投资界权威人物一致对基金最近砸盘的看法表示同意。不过,因暴挫引起的基金巨额赎回并未发生。 那么基金为什么砸盘呢? “去年基金后半年的疯狂导致了蓝筹泡沫,也使得部分基金自己就被高位套牢,同时政府宏观调控的决心也令基金产生担忧。这种下跌其实是自残的,可为什么自残也要砸下去呢?平安增发是个原因,不过只是个幌子,大盘指数砸下去有几个好处,第一可以挤出泡沫,拉出空间;第二,可以把因对形势错估而落下的筹码找回来;第三,为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创业板等做准备,同时用下跌引起管理层的注意,从而使他们在某些方面作出妥协。”一位资深的基金分析师告诉记者。 基民受洗礼 “再涨我就清仓,再也不犹豫了,一定清仓。”日前在浦发银行花园路分行采访一位青年女性基民时,对方表示。“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投资,去年10月份入局就赶上调整,陆续买了两只基金,还包括一只QDII,进来不久就被套。今年1月份好容易行情起来点了,想走又不甘心,就又买了一只,结果这才几天啊,又被套了。算起来亏了有小1万了,不都说买基金就能赚钱吗,怎么还赔钱呢。我买股票的同事都没有我赔得多。”究其原因,该女士称自己“想跟着市场买却踩不住点,又确实没有那闭着眼做价值投资的坚强心态”。 同这位女士有着相同遭遇的基民不在少数,但也一样有被市场洗礼得“冷静老到”的老手。 “被套的想解套,赚钱的想多赚。谁不这么想。”一位中年男士说起持基的赚赔,显得很平静。“我买基金的思路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觉得基金也可以做波段的,不过不是股票那种短线,是争取在市场大调整来临之前出局,不过得会选时。因为我本身也炒股,所以都是看着市场买基金。我手里的两只基金去年净值都跌了3%左右,如果不是调整的时候出来了,根本保不住40%的收益率。不过我前两天就抄了次底,把4万块都投了,昨天一天就赚了不少。”提到今年的基金,这位男士也很理性,“头脑不那么热了,今年我会把风险控制放在赚钱前面。最近准备再配置一只债券型基金。”最后他表示,不会因为这次的暴挫就将基金全线赎回。 在浦发银行的柜台,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经历过调整的基民的投资心态已比较成熟,最近的大跌并未引起大规模的赎回,甚至申购的数量还有所增加。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