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投资的成长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 01: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三家基金在伟星股份增发中出现失误 史丽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宏

  前一周才宣布突破3.2万亿总规模的基金,突然在上周再度陷入“成长的烦恼”之中。

  根据上周发布的有关公告,有三家基金和一家机构在伟星股份增发中出现失误。因同时参与其网上、网下申购而导致网下申购部分无效,大约有32.08万股的应获配增发股份最终流失。上述情况经伟星股份公告后,迅速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并逐渐扩大为沸沸汤汤的申购“乌龙门”。

  “乌龙门”直接损失微小

  不能不说,被引申为“乌龙门”的本次基金申购失误,实际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微小。

  根据《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增发A股网下发行公告》,伟星此次增发的规模为1000万股,价格为26.85万股。目前伟星股份的二级市场流通价为31.53元。因此,三家有关基金32.08万股的申购无效导致的潜在机会损失为150万元,按上述基金的实际规模推算,每份额基金的潜在机会损失为0.000025元。

  另外,根据此次增发的条款设置:机构投资者可以自愿选择网上或网下的申购方式中的一种方式参加发行,如果投资者同时参加网上和网下申购,则网下申购部分将被视为无效申购(这也正是机构网下申购无效的原因)。

  上述机构显然还参与了伟星增发的网上申购,这块投资的实际收益虽不明确,但可以肯定会相当比例的对冲其在网下申购的机会损失。因此,该件事情的实际机会损失还要更少,其实际影响和性质远逊于当初部分基金在上电转债上发生的投资损失。

  反映投资流程疏漏

  相对于那些经济损失,更值得行业关注的是,基金在本次申购失误中反映的投资信息更新不够及时、风险控制不够全面等问题。

  根据通常的投资流程,一项交易操作的具体执行,应该由从基金经理岗位——交易员岗位——风险控制岗位等多岗位的参与,申购失误应该是逃过了所有相关岗位“法眼”才会实际被执行。因此,一项看似简单微小的投资失误的出现,表明相关投资流程的运行存有疏漏环节。

  此外,此次的申购失误与伟星增发启用全新的“网上、网下申购不兼容”准则,而部分基金仍按“老思维”进行申购密切相关。

  面临新股发行数量居高不下,发行新政策、新条款随时可能出现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流程上设置专职岗位,强化新股(包括增发)的信息搜集、更新、提醒乃至管控,从机制上防范类似疏漏再度发生,行业应予以关注。

  推卸责任心态令人担心

  不过让人担心的是,少数基金公司人士在此次失误发生后,对该项事件的反应和态度。

  根据某财经媒体记述,一家牵涉其中的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这个事情主要的失误在于承销商,承销商没有对网上网下申购的投资者进行严格核对,从而导致有机构投资者同时出现在网上和网下申购的名单中。”

  还有人表示,“机构不小心同时申购了也是会有发生的,但是为什么只有这次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就是别的承销商发现了会提醒一下,最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上述表述是否是基金公司原意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把投资不出错的希望寄托在承销商再多“提醒”一下。这显然和基金管理人应尽的审慎、勤勉的信托义务不相符合,亦与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与之前的经济损失相比,上述态度才是真正让投资者担心的。

  在目前基金规模急速扩张,基金团队快速膨胀、新股发行数量增多、新政策、新规则、新条款不断推出的情况下,基金投资出现一些疏漏是难免的,也是“成长中的烦恼”,市场应予宽容。不过,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个失误,让类似疏漏重复发生,那市场的宽容能持续多久呢?有三家基金和一家机构在伟星股份增发中出现失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