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基金市场将进入整固发展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5日 12:16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包 涵 北京报道 继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由熊转牛后,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又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走势。受此影响,中国基金市场与股票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双向繁荣”的景象,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热情空前高涨,基金销售异常火爆,基金户数从2006年年末的1400万户迅速上升到了9000万户,资产规模更是从2006年年末的8565亿直线上升至3万亿元,从而使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一举超越保险业而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行业。《华夏时报》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任杜书明博士。 《华夏时报》:基金过度膨胀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会不会给基金经理的资产管理带来难度? 杜书明:基金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将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基金业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次,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力量迅速壮大,极大地改善了长期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以散户为主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基金持有的股票流通市值已占到市场总流通市值的28%,基金已成为我国股票市场中名副其实的最大机构投资者。基金业实力的增强,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创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与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最后,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理财方式,有利于储蓄资金向投资资金的转化,在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过,基金规模在短期内的迅速膨胀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相当多的新基金投资者对基金的了解与认识十分有限,对基金投资存在许多错误的认识。偏好低净值的基金、热衷购买新发行的基金、过分追逐高分红的基金等等就是这方面的突出反映。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投资者往往对基金回报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对基金的投资风险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认为基金是只赚不赔的投资工具,这样一旦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或发生逆转,将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缺乏长期投资者支撑,建立在短期业绩表现基础上的扩张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基金投资者主要是受基金短期内巨大的财富效应的影响来购买基金的,他们购买基金更多的是受到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买基金赚了大钱的“启发”而蜂拥入市的。我前一段时间刚刚完成的一项测算表明,2007年上半年投资者买卖基金的平均换手率超过了300%,说明基金投资者对基金存在严重的短线操作问题,基金业发展的群众基础并不牢固。第三,基金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以及技术建设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新的挑战。资金的蜂拥而入迫使基金公司需要不断买入,从而对股票市场形成了明显的助涨作用。为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基金公司出现了集中持有大盘蓝筹股的倾向,而基金客户的超常规增长也使得基金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量陡然上升。 《华夏时报》:2007年是基金转型高潮年,除了封转开,还出现了短债转普债等其他形式,这种现象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吗? 杜书明:2007年我国基金出现了大规模的转型现象,累计共有26只基金发生了转型。 从转型情况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封闭式基金到期转型为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共有18只;二是保本基金在保本周期到期后的转型共涉及3只基金,这3只保本基金到期后分别转型为债券型基金、股票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第三类基金是中短债基金的主动转型,共涉及到5只基金,均转为了债券型基金,加入了新股申购甚至二级市场股票投资。 从转型看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主动转型的少,只涉及到短债基金和保本基金,被动转型的多,主要是封闭式基金。二是转为股票型基金的占了大多数。 封闭式基金到期转型,赶上大牛市,基金公司可谓因祸得福,在转型后基金规模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由于其在转型前就是偏重于股票市场投资的基金,因此转型后成为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无可厚非。但保本型基金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类基金类型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也纷纷转型则有点跟风的味道。短债基金尽管曾风靡一时,但由于其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区分度不大,淘汰则可以被视为市场的自然选择。 《华夏时报》:您如何看待私募基金?现在很多公募的经理也跳到私募去了。 杜书明:我始终认为,私募基金的发展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实际上在价格发现、促进市场流动性的提高、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市场效率、维护市场稳定(在市场出现危机时,他们有可能成为买家)等方面私募基金均有其积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私募基金的发展也要早于公募基金的发展。 在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目前仍是一个灰色地带,但作为完整理财谱系的两级,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都应该在理财市场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我觉得,现在许多公募基金经理跳到私募基金中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们敢于自己去创业,主动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去,精神可嘉,更应受到鼓励。因为,尽管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由熊转牛,目前市场给私募基金的发展已创造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从整体上看,发展环境仍不是很好,因此需要一批开拓者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不同的服务。 《华夏时报》:中国基金业2007年存在哪些问题? 杜书明:尽管2007年我国基金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迅猛发展仍难掩我国基金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金业缺乏长期投资者的支撑,基金投资者对基金的了解与认识十分有限,基金发展的基础仍比较薄弱。 二是基金盛行集中投资策略,投资行为趋同,存在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2007月9月末,基金前10大重仓股占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高达44%,即平均而言,基金将44%的股票投资集中投资到了10只股票上,说明基金的投资风险趋于集中。但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只基金重仓股出现问题,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系统风险的出现。 三是基金投资顾问公司缺位,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四是基金公司、基金销售公司进入门槛高,不利于行业的有效竞争,同时基金公司在经营上高度趋同,缺乏差异化,行业内两极分化严重。 五是基金经理流动频繁,基金业诚信建设仍任重道远。 《华夏时报》:您如何看待2008年基金市场的发展? 杜书明:首先,2008年基金市场的规模仍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整体看基金市场将进入整固发展时期。其次,从基金品种上看,混合型基金将让位专业性基金。第三,基金独立账户理财正式开放,将为基金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第四,保险系基金将有望成型。第五,基金中的基金有可能大行其道。第六,基金法修改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最后,独立理财机构有可能成为基金销售生力军。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