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信托私募集资破千亿 投资经理转战PE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10: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圳报道 本报记者 曹元 

  “1000亿!”即使身处其中,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对信托类私募产品2007年的集资表现仍有些吃惊。

  一直以来,信托私募以隐秘的行踪,潜行于资本市场。据用益信托工作室(下称“用益”)统计,2007年前11月,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理财产品(私募性质的信托产品)规模达到了963.2亿元,而进入12月,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余只产品发行,用益负责人李旸说,“2007年12月份至少60亿元,全年超过千亿元无悬念。”

  记者采访中发现,多位私募基金经理都有在今年大手笔推出PE(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型信托私募的计划。李旸亦预计,随着创业板的推出,PE会成为今年信托私募新的增长点。

  发行量同股市负相关

  从2007年1月1日华宝信托推出华宝千足金-华创结构化证券投资资金信托计划,到平安财富晓扬精选三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推出,全年推出的集合类信托产品超过580只。

  纵观这些集合产品,每月发行量多在40-60只之间,虽然发行数量月度变化幅度差别不大,但募集的金额量却差别很大。以用益2007年前11个月统计数据为据,募集金额最少的1月(42亿元)与募集金额最多的11月(141亿元)相差99亿元。

  比较发现,信托类私募产品的募集金额同股市走势有着惊人的负相关性:股市在上涨的月份,集合类产品募集的金额较小,但调整的月份,集合类产品有着较高的吸纳资金的能力。2007年共有3个月份信托类私募募集金额超过100亿元,分别是6月(114亿元)、9月(129亿元)、11月(141亿元),而这三个月都是调整月,上证指数走势分别下跌7.19%、上涨5.6%、下跌18.51%。

  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认为,这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在股市调整中,投资者认识到了风险,于是更倾向选择机构代为投资,小散户选择基金,中大户则会考虑私募。

  他续称,公募基金在5·30后得到大量资金追捧也是这个道理,然而在2007年11月份股市调整幅度加大时,小户投资者选择了对公募基金赎回,而中大户投资者更加理性,并不急于从股市退出,而选择私募。

  资金向机构转移显然是各个成熟市场的趋势,但资本过于向机构集中未见对散户投资者有利。美国麦哲伦基金前投资经理彼得·林奇总结发现,业余投资者业绩并不比专业的差。

  转战PE

  2007年前11个月963.2亿元的产品募集规模中,700亿元投资于证券市场,占比72%。其中除少数信托公司发行的“打新”产品外,绝大多数是专业投资者同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集合产品——阳光私募。

  2007年,信托集合计划几乎成了证券投资私募基金的天下,1月份集合信托产品发行42亿元,其中投资于证券的资金规模达到35亿元,占83%;3、4、5月份,阳光私募发行规模占当月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的比例都在80%以上。

  另一方,阳光私募模式在2007年得到了更多信托公司纷纷效仿。2006年以前,私募同信托的结合主要集中在深圳国投、平安信托,但在2007年,包括北京国投、上国投、云南信托、厦门信托、中信信托等都开始涉足阳光私募。

  信托公司发行集合理财产品的排名也发生了变化。2007年前11个月,发行规模前三位则依次是中信信托(141亿元)、中诚信托(110亿元)、平安信托(106亿元)。而2006年发行规模排名前三分别是:中海信托(92.7亿元)、苏州信托(33.32亿元)和深圳国投(28.74亿元),排名前两位的主要经营贷款的传统业务。

  排名的变化,与信托资金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密切相关。用益统计显示,2007年1-6月份,信托集合产品用于股权投资的资金比例分别只有4%、2%、3%、3%、5%、2%,但在下半年,信托私募仿若一夜之间爆发。7月,用以股权投资的资金占到当月募集金额的17%;8月更高,达到28%,9至11月,分别为23%、13%、8%。

  “逐利的资本一定会向收益高、风险低的价值洼地流动。”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私募投资经理认为。他介绍,上半年自己在中信信托发了只PE产品,今年7月份所投资的公司就实现了上市,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回报,目前他正在和一些信托公司洽谈,计划多发几只PE产品。

  但信托PE在退出机制上尚存不完善之处。IPO过程中,如果发现信托公司是拟上市公司股东,则需首先清理法人股中的信托资金持股问题。于是投资经理们常常再成立一家公司来进行PE投资。但业内普遍认为,如此操作模式损耗了效率。

  困境

  但是,信托私募在迈过千亿大关之后,仍然不能说中国的信托私募已经比较完善、成熟。“1000亿元在二级市场中是很弱小的一个群体,甚至连一家保险公司在股市的投资规模都不如。”李振宁说。

  从业绩上,2007年信托私募不乏一些优秀产品,如中泰信托·嘉诚产品一年以来的实际资产净值增长率为268.93%,中泰信托·嘉诚(二号)实际资产净值增长率为233.98%。

  但更多产品的收益并不乐观。以深国投和平安信托旗下的私募为例,2006年前成立的10只信托产品年内至今的平均收益为59.4%(截至2007年12月中旬),2007年上半年成立的20只信托产品年内的平均收益水平为50%,2007年下半年后成立的产品则在12%以下。上述产品总体上低于公募基金的收益水平,在绩差产品中,不乏一些名声很大的产品。

  李振宁认为私募业绩表现弱于大市是因为5·30之后,二八行情让善于捕小鱼的私募陷入困境,5000点后,许多私募操作保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私募投资经理热衷于短期抓到一些概念股和消息股。再者,由于中国的对冲产品不发达,现在的私募在风格上还未出现太大分化。

  另一方面,信托私募仍然受到一些政策约束。如监管部门规定,募集对象如果是个人投资者不能超过50人。“这是浪费效率的规定。”李振宁认为,政策规定了投资者的人数但却没有限制发行产品的数量,私募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多发产品来突破这一法规限制,但带给基金经理的是操作多账户而浪费的效率。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