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年金:激情燃烧08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 02:04 证券日报
去年11月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在给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授牌的时候说,我国企业年金市场步入了发展新阶段。因为年金向规范运作机构移交的工作正在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开始以受托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年金运作……2008年,年金管理机构之间或许会因年金基金规模的超预期膨胀,合作将大于竞争。 企业年金:激情燃烧08篇 □ 本报记者 万 敏 2008注定是充满激情的一年。奥林匹克的火炬将在这一年传递到中国北京,但是中国企业年金的星星火种早已在四年前便埋入所有从业人员的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温暖人心的火种将在崭新的2008年迸发出激情四射的火光烈焰,燎原之势已成! 新格局 银行PK养老保险 2007年岁末,第二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经过数轮严密评选终于出炉,24家机构如愿以偿拿到资格。对比第一批获得年金管理资格的机构名单,不难发现,此次评审的最大特点在于,年金受托人资格的格局大变。首先,将三家银行,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选入受托人资格当中,而第一批获得资格的机构中,受托人只有养老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此外,新增了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受托人资格。至此,已有五家养老保险公司获得了受托人资格。 在一个完整的企业年金计划中,受托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受托人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过程中,受托人根据合同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进行监督,同时参与和协调企业年金基金的计划建立、投资、待遇给付等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当企业与受托人签订年金协议时,实际上是选择了以受托人为中心的账户管理、托管人、投资管理“一条龙”式计划,而受托人就是“龙头”。 也正是因为如此,受托人在年金计划中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出于成本考虑,企业一般不会分别选择四个资格管理人,签四份合同,而是由受托人搭配一套合适的投资组合,先行将扮演各个角色的机构组织好,企业只需与受托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于是,没有受托人资格的机构莫不希望能与品牌大、拥有丰富企业客户资源的受托人机构牵上线,受托人在行业内成了众机构争相交好的“红人”也就不足为怪。 现在,三家银行、五家养老保险公司拥有了受托人资格。银行,家底足、资源广;养老保险,经验多、品牌老,犹如势均力敌的两只巨型航母舰队,双方在年金市场的碰撞争夺或将在2008年激起千层浪,而其他获得单独牌照的机构,众多没有银行、保险系背景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欲要分得一杯羹,也将面临着加入哪一方阵营的选择。 新容量 上市公司新血入 据业内人士预测,仅2007年一年,上市公司新增的年金基金至少有30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按照有关要求,在2004年企业年金的两个法规颁布之前,是购买商业保险来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或者行业经办机构管理的,其沉淀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也相当庞大。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9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要求企业在2004年之前建立的企业年金计划,在2007年底之前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管理运营。对此,国资委于2007年9月,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国有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年金移交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央企业应对企业年金方案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子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在企业缴费水平及人员范围确定等方面可因企制宜,不宜一刀切。盈利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子企业,可以制订单独的企业年金实施方案,经企业(集团)审核同意并报国资委备案后实施。 目前,全部159家央企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总数为185家,多是航天军工、石油石化、民航、航运、电信、煤炭、电网电力,以及一些支柱产业(建筑)和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行业为主)的重要骨干企业,显然他们具备制定单独企业年金实施方案的条件和实力。 从政策要求面来看,《通知》中要求,在2005年8月下发的《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前已试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中央企业,应尽快对原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清理、规范,制定新的企业年金方案,并在2008年6月底之前报送国资委审核;确有特殊情况的,经国资委同意,可延期至2008年底。在2005年8月之前中央企业以企业年金(或补充养老保险)名义为职工购买的商业保险,在2007年底之前应完成清理和规范工作,具备条件的应纳入企业年金。2005年8月之后,未经国资委批准,以企业年金(或补充养老保险)名义为职工购买的商业保险,应在2007年底前清退。 从上市公司自身发展来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能给公司带来稳定的、高质量的人才构成,扩大公司的社会影响,树立信誉良好的的公司形象。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单独制定企业年金计划,只需报备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和集团,省去了其它繁复的文件过程及时间,提高了效率。 对机构来说,上市公司的年金积累和新增资金将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第二批获得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机构进入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充分,市场的广阔前景也更加值得期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