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基民眼中的中国基金短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4:02 基金观察
文:陈植 11月,美国职业基民布朗(Brown)将一笔资金从美国“搬到”中国上海。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投资经验告诉我,买当地基金同样能分享经济发展。何况我身边的每位中国朋友都说,今年中国基金收益率连续翻番,这在全球基金业简直是一个奇迹。”这是留在他日记里的一段话。 在布朗的家乡芝加哥,走进各大理财机构都能见到“投资中国”的广告语。渐渐地,他开始心动了。 布朗一直信奉股神巴菲特(W.buffett)的格言,“只买自己熟悉的金融产品”。但寻访中国一些投资机构后,他不得不承认,中国基金品种与美国基金有许多差异,有些现象与美国基金发展“似曾相识”,有些则是“中国特色”。 “为何中国封闭式基金(以下简称“封基”)总有30%折价率?”布朗观察中国封基后,疑惑地说。令他惊讶的是,无论封基业绩好坏,30%折价率已经成为封基封转开前的一条铁律。 造成折价交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有:1、封闭式基金到期后处理方案的不确定性。如果到期后选择清盘,集中抛售股票,就会导致基金资产缩水。2、对封闭式基金激励机制的质疑。封闭式基金由于没有赎回压力,因此被投资人认为没有足够动力追求良好的业绩回报。3、封闭式基金按基金规模提取管理费。封闭式基金一分红,基金规模就缩小,造成其普遍不愿意分红。 美:3大秘决消除高折价 封基经理奖罚分明 “在美国,封基已经消除折价率困惑。”布朗的语气很自豪,“必要的奖罚机制很重要,如果封基经理业绩优秀,就给予奖励;否则可能丢掉工作饭碗。其目的不仅是刺激封基经理做得更好,更要让美国投资者信任封基。这是封基从折价走向溢价的重要基础。” 降低税率 强制分红 强制分红是美国消除封基折价的另一重要措施。美国封基在分红方面“斩钉截铁”,一般性规定定期定量分红,即使出现亏损也可分红,必要时股本也能用于分红。上世纪90年代,部分封基获得“每年对已实现资本利得分配不得超过1次”的豁免许可。2003年,税法修订案又将合规红利收入税率从38.6%降至15%。由此,美国封基持有人都将得到可预期的、持续稳定的未来现金流。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又将基准利率降至1%,金融产品投资收益率都相应下滑。只有封基交易仍维持分红,很多绩优基金出现溢价交易。 投资范围更广泛,抗风险能力更强 美国封基为提升投资回报率,把投资触角伸向许多金融资产。它们投资实物资产,而且投资比例比美国开放式基金更宽松。封基还可以自主发行所持股票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权证、股票期权、股指期权、期权、利率互换和期权、汇率互换和信用互换),扩大投资收益。 “老鼠仓”、“上电转债丑闻”,都在今年牛市中发生。尽管其揭开基金光环背后“阴暗面”,但最终都不了了之。“老鼠仓”基金经理唐建,在被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辞退后,便再无消息。该基金公司也未因此受到严厉处罚。 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基金业同行可没么幸运。当美国版“老鼠仓”被揭露时,多名基金从业人员主动辞职或被解聘,投资者赎回涉案基金,基金重仓股纷纷暴跌。 美:严惩涉案基金 非法进行盘后、择时交易 话说2003年5月,美国金丝雀资本合伙公司非法交易东窗事发,引发基金黑幕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随后调查中发现,嘉信理财、普特奈姆投资公司、安联资本管理控股公司等业界巨头都涉嫌其中。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的34家大型证券交易经纪商中,有8家允许基金客户进行非法盘后交易(16点后买卖,执行价格为当日收盘价),另有9家经纪商承认进行“灰色”择时交易。众多基金公司卷入丑闻漩涡。 投资者用脚投票 当年9月,纽约州总检察长斯皮策对金丝雀公司及其基金经理提起诉讼,同时指控另外几家金融公司,如美国银行、美一银行、骏利公司、斯特朗公司、培基证券、美林公司以及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千禧合伙公司等。尽管涉案的多名基金从业人员主动辞职或被解职,但投资者仍然用脚投票,纷纷从涉案基金公司中撤资。许多基金重仓股暴跌,整个华尔街基金业受到重创。 牛市背景下,新发基金往往一天售謦,老基金也不断通过拆分和高分红降低净值,吸引投资者。高分红与拆分,俨然成为2007年中国基金持续营销最大法宝。 “如果中国股市剧烈震荡,基金业绩下滑,还能维持高分红吗?如果股市产生剧烈震荡,投资者开始谨慎,许多人就不敢购买拆分基金了。”布朗直言不讳。 美:持续营销高招多 累计权利法 享受低费率 反观经历数次牛熊转换的美国基金市场,各种持续营销方法可谓层出不穷。 “最好的基金应该是牛市卖得火,熊市也要卖得好。”这是美国基金界至理名言。为了留住老客户,有些美国基金大力推崇累计权利法,鼓励持有者追加投资。累计权利法,是基金公司授予基金持有者的一种累计多次投资额享受购买折扣的权利。美国投资者可把当前将购买的金额和已经持有的基金份额相加,按总投资额度界定收费区间,享受更低申购费率。 基金转换照样积累持有期限 美国普信新美洲成长基金经理乔.米兰诺(J.Milano)告诉记者:“也有基金公司用基金转换、净值复原以及净值转移等方式,引导持有人将资金从绩差基金转到绩优基金,达到持续营销目的。” 基金转换业务,即基金公司允许持有人在交纳一定转换费的基础上,将基金A转换成基金B,申购或赎回费用可以减免。美国不少基金设后端收费,随着基金持有期限越长,对应费率就会越低。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转换,投资者可以保留原来在基金A上所积累的持有期限,转移到新基金B后,继续积累持有期限。不过,此项业务只能在同一基金公司旗下基金间进行。 净值复原、转移唤回“离去的心” 净值复原业务,则是为了唤回那些已经赎回基金的投资人。只要投资者在规定时间内,能重新投资该基金,期间所发生销售费用就可以减免。如果投资者当初赎回时交纳了后端申购费,基金公司也会返还。净值转移业务与净值复原相似,也是鼓励重新投资。只要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内把从其它基金套现的资金,投入一公司另一只基金,便可享受销售费用减免。 乔·米兰诺指出:“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基金营销都应保持稳定状态,基金经理才能拥有足够资本,贯彻价值投资理念,给投资者创造最大财富。” 无论哪个国家,绩优基金与绩差基金收益“冰火两重天”都很正常。但布朗不明白,为何中国内地绩差基金依旧安之若素。要是在美国,它们早就成为其它基金兼并的猎物了。 “难道中国基金业没有整合这回事?也许这种趋势还没有兴起。”布朗指出,“比起拆分与高分红,这办法更利于扩大基金规模。” 其实,中国基金业整合趋势已经露出蛛丝马迹。6月22日,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20%股权及中信基金51%股权事宜,获中国证监会批复。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60.725%股权、中信基金100%股权。 由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一家机构或者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其中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一家”。市场人士预计,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整合势在必行。 美:基金整合并购比比皆是 在美国,基金合并是绝大多数基民都要遭遇的事件。2005年12月,雷格梅森环球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业务互换和基金合并等模式,收购花旗集团所有全球资产管理业务,将原来两家公司的166只开放式基金缩减为119只,堪称美国基金业并购大事件。 美国基金整合兼并的原因很多。为了赢得市场竞争力,基金公司会将旗下受冷落的基金与其它绩优基金合并。有时,基金公司还会把投资范围狭窄的基金并入投资范围广泛的基金。当然,如果2只基金投资理念与产品结构相似,大基金最偏爱吞下小基金。对一些业绩表现不佳的基金,基金公司还会将绩差基金合并,“互帮互助”,避免因业绩持续走差而不得不退市。 当然,并非每次基金合并都能取得好业绩。如去年初,哥伦比亚将旗下国际权益基金并入国际股票基金。虽然后者长期业绩表现较好,但合并后业绩却趋于平淡。同时,基金合并的费率差异也会给基民增加财务负担。 “从成熟市场基金业发展轨迹来看,基金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绩差基金具有兼并概念,它的投资价值反而更大。”这是布朗如此关注绩差基金的原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