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民是时候回归理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 11:33 《私人理财》杂志
文/黄辉 近期股市的持续调整使得股票市场中的绝对主力——公募基金也深受其害,大多数基金净值出现大幅缩水。“1元基金”的表现也让人大失所望。从10月中旬起计算,个别跌幅较大的基金净值损失已接近三成。两年来,基金不亏的神话已被打破。持有的基金净值一天天缩水,开始考验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 目前跌破面值的基金可分三种,一是下半年以来发行的新基金;二是前期进行分拆营销的基金;三是大比例分红的基金。由于新基金根据招募说明书规定,必须在成立起6个月内建仓,因此,此前两三个月发行的新基金基本都担心踏空升势,纷纷抢在八九月份股市高位时建仓,目前出现跌破面值就在情理之中。 基金“破净”的现状说明,基金作为专业投资机构,尽管其整体上投资成功率会远高于绝大多数散户自己直接投资,但并不等于基金就会永远保持盈利状态。过去两年的基金高收益率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让许多人产生了投资错觉。很多新入市的基民对前期市场上基金投资的持续高回报现象幻想成一种无风险投资的常态。 对基金投资过分盲从的投资者在这次市场风险教育后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理性认识基金投资的风险。如果把“5.30”看作是散户直接入市导致的垃圾股泡沫破灭,则本轮深幅调整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主导的蓝筹股泡沫的破灭。在过于急进、增仓过快,忽视市场过热的认知和操作方面,不论是A股新基金还是QDII基金,基金经理都同样表现出了不理性的一面。三季度末基金股票仓位整体下降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基金净申购流入资金导致的基金股票仓位稀释所致,而不是多数基金绝对降低了持股仓位。实际上很多基金热衷于迎合基民不成熟的投资理念,为了持续营销而大肆分拆基金到1元净值左右,在9至10月市场过热的蓝筹泡沫阶段疯狂吸收基民的资金后却随波逐流地争抢高估的蓝筹股和红筹股,而并不能理性地在泡沫明显时控制仓位降低系统性风险。 与这种现象相对比,还是有不少优秀的基金公司能够难能可贵地坚持原则,抵制住分拆分红营销浪潮的诱惑,在市场高位暂停申购从而相对控制基金规模和持仓,我们必然向这类基金的管理人投以尊敬的目光。 虽然负利率时代和牛市促使百姓理财观念的更新,从而营造了基金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我们还是期望基金管理者们仍然能够居安思危,把大众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不要过度追求扩张规模的圈钱游戏,应注重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保护好基民刚刚建立的投资信任。 本轮的调整是前期蓝筹股泡沫的挤压过程,也是市场重新回归健康和理性,股票投资回归价值投资轨道的过程。如果相信中国经济仍然是长期稳定增长的,相信在长期投资的过程中股票远比债券更能战胜通货膨胀,那么投资优秀的股票型基金则是百姓用于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最佳投资渠道之一,它们能够实现长期复利增长,更好在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大盘在11月份里的跌幅已近20%。暴跌之后,一般来说至少会有一次较强劲的反弹。理性的基民朋友不宜在股市持续暴跌之际赎回。从较科学的投资意义上理性的赎回原因会有许多,一是发现了短钱长投的错配状态,即资金有紧急用途或可用期限较短的,不能用于投资风险波动较大的股票型基金;二是投资者需要调换基金品种;三是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发生了可能负面影响投资管理能力的变化,投资者不再信任基金经理及其公司的管理能力;四是发现了收益、风险、流动性等综合比较优于基金的投资机会时。我们可能最终会发现,有时候是否赎回跟我们最初决定是否申购一样困难。这种痛苦的抉择是完全必要和正常的,卖掉基金和买入基金一样,都是对自己资产做出的一项重要的决定。 现阶段的市场调整实际上为我们买入心仪的优质基金再次提供了低成本机会。理性的基金投资者能够认识到,不应把近两年基金的快速盈利甚至短期暴利当作一种常态,基金作为一种理论上能够战胜通胀的长期投资工具,在收益性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性。 当我们考察市场低迷期不同基金的业绩表现时也会发现,即使时局艰难,也仍有一些出色的基金经理有办法让自己的基金不赔钱甚至继续赚钱,对于这类基金,如果投资目的是长期的,即使熊市似乎也没有赎回的必要。投资者可以将考察一只基金的时段适当放长一些,多给基金经理一点时间。对于一个长期的基金投资者来说,给自己慎重选定的基金至少一年的时间去表现能力是合情合理的。长线的观察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雾,了解一只基金的真实品质。不要忘记,申购基金的行为是将你的资产委托给专家投资理财,因而在做出委托理财的决策时,选择把你的资产交给什么人远比选择什么时候交给他更重要。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