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基金比例配售弊端浮现 引发发行方式市场化探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08:2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2007年是中国基金业急速发展与变革的一年。不知从何时起,基金销售门可罗雀的窘境不再,基金一瞬间成为中国百姓致富捷径,一有基金发售短时间内即被抢售一空。基金规模越来越大、进入股市资金源源不断使得股指一再突破新高,过热的形势下,基金销售方式变革时代来临。可以说,比例配售是当时特殊销售环境下的产物。

  销售环境决定销售方式

  4月,易方达价值成长基金首次启动比例配售,当时确认的认购比例为56%,易方达最终入账110亿资金。随后,比例配售应用范围从基金首发募集扩展到基金拆分、“封转开”基金申购等。

  在火爆的销售环境下,基金比例配售的确能够避免先到先得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基民不用为了抢购基金早出晚归甚至发生流血事件等。同时,比例配售不管募集到多少资金,但最终依然要经过“压缩”,把规模限定在管理层要求的合理规模内,避免再出现体型过大的基金航母而难于运作。

  基金业内人士对比例配售方式“一声叹息”。只专注于投资的基金经理对此表示认同,“这是管理部门控制风险的一种手段,为了避免单只基金规模过大而超出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我们每个基金经理对此只有服从。”上海某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公司市场部、尤其是客服以及后台数据部门每到比例配售时便忙得不可开交。银行销售渠道也常常因为申购量太大而导致系统瘫痪。

  “销售模式是由销售环境来决定的。”上海某合资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倘若说今年底再没有新基金或者基金拆分批出,又或者国内股市调整较大影响市场信心,就不存在比例配售的情况。管理层、基金公司在发行前一般都会对销售市场做个初步判断,进而决定销售模式。”

  非市场化手段遭诟病

  显然,比例配售是基金抢购时代管理层的无奈之举,也是中国人历来对利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意识体现。而这种形式造成基金公司客户数量激增客服压力陡增,基民广种薄收,渠道疲于应对,申购退款产生利息归谁等问题同时滋生。比例配售中可能有一些非常忠实的客户想买但没买到,而一些盲目跟风的不成熟客户却买到了。

  最关键的是,管理层用比例配售来控制基金规模的初衷并未奏效,很多基金成立后短时间内很快打开申购。市场化的问题,通过非市场化手段解决终究不是良策。

  业内人士对基金发行模式选择的问题,认为应该给不同的基金公司以不同的选择,而不必实行“一刀切”。一方面,对那些品牌好业绩好有一定客户基础的优质基金公司,由于本身客户数量较大,如果再实行比例配售,则有更多的新增客户其中不乏一些盲目进出的客户,因此不妨实行对其老客户进行配售。对一些尚处于发展期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快速扩大管理规模无疑是一个运营目标,基金公司可以在渠道、客服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比例配售。

  对老客户进行优先配售,一直是一些公司考虑的问题。但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基金公司TA系统并不支持该想法。“我们的系统目前分不出哪些是老客户,哪些是新客户。”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

  “事实上任何一种方式都存在优点也存在弊端。”某基金人士说,“把更多选择的权利交给基金公司,让各家基金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因时制宜才符合市场化原则。”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