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监管部门与基金公司双双遭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2日 08:28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肖莉

  “上电转债门”事件之所以受到关注,主要在于其折射出诸多问题。

  监管部门“护短”

  本次事件中,监管部门的“护短”行为受到业内人士与基民的共同质疑。

  据悉,转债门事件被曝光之后,各网站论坛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并有热心投资者根据上电转债的持有名单,根据有关报道进行“排查”。不准确的猜测已让一些无辜基金公司成为这场风波的“替罪羊”。

  “监管部门的不点名,已经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了。”一位基金业人士告诉早报记者。

  一位基金业人士则告诉早报记者,监管部门不允许对此事打听,各基金业人士对自身公司是否涉及其中,都不甚了解也不方便多问。

  针对记者就相关基金公司不能及时站出来承认错误的质疑,一位“涉案”基金公司人士称:“这不是基金公司自己想说就能说的,站在监管部门的立场,或许并不希望市场因此出现大的震荡吧。”

  “肇事”公司制度漏洞

  据悉,在事件被报道后,基金业内部也展开热烈讨论,“这是严重的投资错误,这三家公司应该自己出来承认错误。”有基金业人士表示。

  “不单是基金经理的个人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内部流程肯定有问题。”不少基金业人士表示道。

  据介绍,基金公司一般会在多个环节对投资风险控制设立制度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研究员要盯住公司,随时向基金经理汇报最新的动态;交易人员要关注交易状况,一般交易室每天会在内部网上出每日交易提示,按照规定基金经理应该去看相关提示,交易室通常也会提示基金经理。

  此外,一些自动化系统也会对交易环节作出控制,如按照内部规定超过一定涨幅不能购买的个股或者是关联企业不能购买的,系统不会支持交易。

  然而,此类低级错误并不是第一次。早前,在上电转债门事件之前,股改时期已有民生银行江淮汽车等可转债转股忘记的“乌龙”事件。

  日前又有业内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基金业最近传出某公司旗下基金购买托管行

股票的传闻,尽管目前该事件早报记者仍未能得到证实,但频繁发生的低级错误,不能不让人们对基金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表示担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