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私募迈入繁荣 人才流动也汹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7日 18:14 21世纪赢基金

  本刊记者 简俊东

  公募基金的火爆发行成为市场牛市行情中持续的焦点,而与此同时,私募基金也在分享基金业的繁荣。牛市行情促使更多私募资金开始浮出水面,以深国投为例,在8月30日当天,同时在发的信托型私募基金就达到7只。

  而其中不少私募机构对于发行新信托可谓争分夺秒,两期相同的信托产品同时发行已经成为常态。以在深国投发行的产品为例,正在发行的7只产品中,除了道合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外,其余6只信托产品分别由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公司以及深圳市红山投资管理公司三家私募机构担任投资顾问,每家机构推出两期产品。

  牛市行情是信托型私募基金繁荣的原因,但是长期而言,能否吸引足够多的高端人才加盟成为关乎私募基金是否能够持续繁荣的根本因素,公募基金经理的纷纷加盟给私募机构带来新鲜血液。但是公募基金经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私募机构业内现在处于群雄并起的时候,一直以来的低门槛难免使发行私募的机构中存在龙蛇混杂的现象。

  私募信托在赶集

  私募信托产品的火爆发售和其低门槛密不可分。

  发行信托型私募产品的门槛并不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有足够规模的资金,发行信托产品就很简单,信托公司本身只是提供阳光化操作的渠道,很多私募机构在初次发行信托产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将自己本来管理的资金转到信托中来。

  低门槛和可观的提成收益使得形形色色的人都抢入了这个市场。

  信托型私募基金操盘手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曾经有担任公募基金经理经历的人士,他们执掌的私募产品也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

  7月16日,由原来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执掌的深圳市星石投资顾问公司跟上国投合作推出的深国投·星石1期和深国投·星石2期两期

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始推介,原定推介日期到8月16日,但是仅仅半个月时间,两个信托计划便提前结束募集。7月30日,两只信托产品同时宣布成立。

  8月13日,江晖紧急推出第三个产品-深国投·星石3期证券投资集合信托计划。预计推介期从8月13日到8月31日,然后在9月3日成立,这比前两只产品的推介时间已经大为缩短,但是依然供不应求,8月27日,深国投·星石3期也宣布提前成立。

  除了基金经理外,不少私募机构的掌门人都是来自正规的投资机构。

  正在发行的深国投·朱雀1、2期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投资顾问是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这家有限合伙企业的两个主要合伙人李华轮和梁跃军此前均效力于西部证券。

  与此同时,一些股评家也开始现身信托型私募。

  正在发行的道合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投资顾问深圳市道合投资管理公司的董事长裴继伟就是出身股评。

  “学而优则仕”,在信托型私募产品操盘手中,同样有着资深股民。

  正在发行的产品中,林园1期、林园2期以及红山1期、红山2期四只信托型产品的操盘手分别是林园和李雅非,两者均宣称是从1989年就开始涉足资本市场。

  私募裂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基金业大发展的时候正是券商开展综合治理的时候,大量的券商的优秀人才流入基金公司;私募机构近期的大量增加同样得益于基金经理、券商高层以及股民等的加盟。

  除了吸引到各路英雄的加盟外,从大型私募机构出走的投资人才也成为私募机构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王晓松近期正在筹备他旗下的第一只信托型产品。王晓松现在的身份是深圳市鹰格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成立深圳市鹰格投资有限公司之前,王曾经在由原君安证券总裁杨峻执掌的晓扬投资担任总经理一职。晓扬投资在私募业内可谓家喻户晓,无论是管理资产的规模还是投研团队整体水平都代表了业内最高的水准。

  王晓松也是出身君安证券,一直以来都是杨峻的得力干将。王晓松1993年加入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担任证券投资部总经理,主管君安证券当时超过30亿元自营资金。

  1998年君安证券曲线MBO事发,2000年,在主持完成前君安证券自营证券投资清仓后,王晓松退出君安证券和A股市场,同年,王晓松加盟晓扬投资任董事总经理,并转战H股市场和B股市场,直至2004年其判断A股市场已经处于底部,才再度回归A股。

  离开晓扬投资之后,王晓松也组建了自己的豪华团队。

  现任鹰格投资公司的董事副总裁的黄崇光,同样曾在君安证券任职,2000年后先后在晓扬投资、深圳今日投资财经资讯有限公司、易方达基金公司和招商基金公司任职,

  而现任鹰格投资公司企业融资部高级经理的张越,也是出自君安证券,2000年任上市公司"四川湖山"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等职;2006年任职联合证券投资银行部业务董事。

  王晓松的个案折射出一个人才流动的规律,券商人士向公募基金或者私募机构流动,公募基金也往私募基金流动,而私募机构并非就是人才流动的最后一站。当私募做大了,名声响了后,受聘的私募基金经理又闯出去自立门户。中国的证券市场已进入复杂的牛市阶段,人才补给成为了私募基金后竞争时代的隐忧。

  但是这并不利于私募机构龙头的产生,对于期望做大做强的私募机构而言,挡在他们面前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激励以及挽留人才,这问题同样是公募基金之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