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金股权激励胎动 普遍预期年内试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 10:55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申兴 孙健芳 实习记者 赵娟 深圳、北京报道 没有人知道,对于已经转投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来说,如果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早点实施,他是否仍会选择离开博时基金。 能看到的是,对于人才最为密集、流动性最大的基金行业,证监会加快了推动股权激励机制的步伐。 3月15日,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再次召集南方、易方达等多家基金管理公司,会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事宜。会后,各家基金公司老总普遍相信,年内将出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办法。 “如无意外,首家试点将在南方、博时、嘉实和易方达四家公司中产生。”知情人士透露。 证监会的考量 为推动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证监会已运作了一年多的时间。 证监会首度把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提上议事日程是在2005年底,2006年初正式召集基金公司讨论。据悉,最早考虑做股权激励的是博时基金,随后南方等多家基金公司相继跟进。 2006年6月,证监会基金部召集13家基金公司的负责人开会,初步探讨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办法,并最终定调,基金公司管理层持股上限不得超过20%。同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试行)》颁布,里面第八章第八十五条提到了“(基金)公司可以根据基金行业的特点建立股权激励等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这意味着基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正在受到政策的认可。 之后,证监会基金部定期召集基金公司探讨股权激励的事情。南方一家基金公司负责人表示,“有些老总可能不会参加平常的会议,但是与股权激励方案相关的会议,肯定都会参加。” 虽然基金公司不断研讨,但证监会迟迟未推出具体办法。“我所了解的一个原因是基金业的收入已经比较高,会里担心股权激励推出会使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称。 “主要还是在于合资基金公司的股东不赞成。”一些国内基金公司负责人说,“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国外的基金公司已经不搞股权激励的模式。” 从2006年多次参加讨论的基金公司名单可以看出,多属于中资基金或者以内资为主导对象的基金,而合资基金对此普遍比较冷淡。 随着中信证券股权激励政策的实行和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银行业股权激励的推进,金融证券业员工持股政策破冰,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呼声日益强烈。 此时,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投私募开始由点到面地扩散,业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两者待遇的差异,这成为了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推出的催化剂。转投私募的明星基金经理肖华就曾表示,从付出和回报的角度讲,私募的激励机制比公募更合理。 近期,转投私募的公募基金经理名单还在增加。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梁文涛投身上海涌金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昱更是与原中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刚集体加入新公司“润晖投资”。 根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显示,2006年内地基金业共有118人次基金经理离任,该年度基金经理离任比例达到38.6%,而在2007年前三个月,有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业内跳槽的基金经理可能有50多人,占据行业基金经理人数的六分之一。 “我们密切关注这类现象,公募基金有沦为私募基金人才培养基地的危险。”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为此忧心忡忡。 这一现象同时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也推动证监会对股权激励的态度转变。 2006年12月24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第31次基金业联席会议上明确表示,将致力于有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试点。 本报获悉,3月15日最新一轮探讨后,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思路趋于成熟,大致是:首先,基金公司员工持股不能超过基金公司总股本的25%;第二,在拿到股权的员工离职之前,需将股权按公司原先约定价值归还;第三,基金公司员工持股方案必须获得股东会表决通过。 四家公司先行 “推动这一进程的两个关键在于管理层的意见和基金公司股东的态度。”大成基金一位总监称。 “我们想做,但是股东不同意。”不少公司管理层叹息,而能够迅速跟股东达成共识的只有南方、易方达等少数公司,这些公司特征是:股权比较分散、公司规模大、成立时间长。 南方、博时、嘉实和易方达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先行的。“我们已经征得了股东的同意,目前方案已经比较成熟。”南方基金人士称。 易方达基金总裁叶俊英也告诉记者,“好几家公司都在准备,我们前不久也参加了相关会议,股东方面已经同意,因为基金公司很有必要开展员工持股。” 但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在静待证监会相关细则的出台。 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表示,对于员工持股改革,公司一直在关注,并且制定了方案,但现在管理层的政策尚未完全明朗,等待完整的政策细节出台后,具体的操作和进度才能便于实施和掌握,银华会在那时有所行动。 受访的多位基金公司老总推动股权激励的理由是:由于基金公司是人力资源高度密集的行业,股权激励往往比高年薪更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抑制目前基金公司优秀人才跳槽严重的情况。 优秀人才流失在博时基金尤为突出:2006年至今,博时先后有副总经理杨光启和明星基金经理肖华投身私募,同时基金经理芮颖、詹凌蔚离职前往其他基金公司,市场总监李楷加盟花旗银行,督察长刘纯亮于3月31日离职。 “不光是他们,去年4月来的投资总监何绰越在12月走了,研究部副总经理温宇峰还有好几个研究员也走了。”一位博时内部人士感到惋惜。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博时在推进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道路上一直紧锣密鼓,已经初步计划拿出15%的股份来做,并预留10%的期权。 记者就此方案向博时求证,博时副总裁李全未正面置评,“只会等到有正式的法规才会去做,目前并没有看到法规出台。” 尚存质疑 据了解,目前一些基金公司酝酿的股权激励方案一般是大股东与管理层达成协议,在基金业绩增长的情况下,拿出一定比例的股权对管理层实施奖励。除管理层外,投资和研究等对公司业绩贡献突出的部门的中层、普通员工,能否获得一部分股权,取决于各家基金公司的具体安排。“我们公司希望是业务骨干都有股份。”易方达基金人士称。 记者采访中发现,基金经理最关心的是认股比例,而普通员工关心的是有无认股资格和认购价格。“价格如果高的话,也未必有很多人愿意认购。”嘉实基金一位人士称。 按现在的情况,一家运作不错的基金公司每年的每股分红能在1块钱左右,像嘉实、易方达这样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每年的分红更加不菲。 但有人对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产生担心。“部分公司老总每年可以拿到几百万的收入,实行股权激励之后,有些人收入会更高,容易形成不平衡。”有质疑者认为,“基金经理很少是因为薪酬而走的,更多是因公司治理不完善、个人投资理念冲突而出走。” 而银河证券研究员魏慧君指出,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基金管理人员为获取基金公司股份、或者获得公司股份后,为谋取自己利益和大股东抱团输送利益不是没有可能。 对此,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的看法是,如果员工和管理层持股占到一定比例,股东的变动就难以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运营。在基金业,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也使得内部人控制很难。公司业绩不好,市场很快会了解并做出赎回反应,在管理规模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持有股份的管理层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质疑导致了当前的一些基金公司尝试股权激励计划如履薄冰。记者获悉,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也采取了谨慎试点、成熟一家实施一家的思路。 即便如此,一家有望试点的基金公司副总仍感到乐观,“我们一直在推动这件事,但肯定不是某一家基金公司能做的,会里的操作细则何时出台很重要,预计是在年内。”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