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基金公司基金遭遇市场风险 3.3亿买教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 06: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6年,沪、深、穗各有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因旗下基金遭遇市场风险而动用公司固有资金承担部分损失,补偿金数额合计高达3.3亿元。

  导致巨额损失的原因在于,部分公司为做大货币基金规模,采取了以提高短期收益率为标志的超常规投资策略,而其间又未能及时化解风险。

  本报讯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刚刚公布的基金2006年年报显示,上海、深圳和广州各有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因为旗下的货币基金或中短债基金在2006年中遭遇市场风险,而动用公司固有资金承担了部分损失。这笔补偿金数额合计高达3.3亿元,创下迄今为止内地基金业补偿持有人的最高金额。

  而相比这笔巨额支出,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是值得整个行业反思。

  补偿涉及三家大型公司

  相关基金年报显示,上述补偿行为共涉及三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其中,上海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动用了1.39亿元一般风险准备及固有资金弥补旗下

货币基金的投资者损失。深圳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出资7097万元承担了货币基金投资者的损失,而广州的某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为旗下的中短债基金的基金持有人补偿了1.25亿元。

  上述补偿使得相关基金管理公司遭受巨大损失,以广州这家基金公司的中短债基金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05年9月19日。2005年至2006年间,基金公司合计计提的该基金管理费只有4024万元,而2006年内支付的这笔补偿金就高达1.25亿元,支出是历年收入的3倍。

  风险源于盲目追求规模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基金公司甘愿支付这笔巨额补偿呢?上述基金公司在2006年年报中表示,旗下货币基金损失发生的原因主要是,2006年内,基金因遭受连续大量赎回而被迫在市场利率上升的不利环境下出售债券,产生了部分变现损失。

  但这并不是原因的全部。真正的市场情况是,部分公司当时为了做大货币基金规模而采取了一种以提高短期收益率为标志的超常规投资策略。该策略直接导致部分基金在市场行情不利的时机下大幅度扩大债券投资规模,并且没有在尚能接受的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潜在风险,最终导致巨额损失出现。

  而若不是当时监管层果断出手,要求公司以自由资金弥补相关投资者的损失,投资人对整个基金业的信任都可能大为动摇,也断然不可能有其后基金业的大发展。

  根源在于行业发展理念异化

  货币基金的风险隐患,最终以部分公司出资“补偿”基金持有人而告终。但导致上述事件的制度“土壤”是否就此改良,这个问题依然值得基金业长期思考。

  尽管目前以风险手段追求货币基金收益率的做法已基本被整个行业摒弃,但在火爆的

股票基金发行和投资当中,我们依然可以见到类似的影子出现。

  比如,不顾基金管理团队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而盲目扩充基金规模。比如,投资组合长期游走于基金契约边缘,打投资的“擦边球”。

  上述思维的出现,实际上源于目前部分公司的经营思维“异化”——片面追求短期经营规模,不顾行业经营长期发展规律。其中原因,既有基金管理公司股东压力、行业竞争激烈等等,也有部分基金公司管理人员的急功近利思路“作祟”。不根除这种思维,部分公司的经营估计还要承受考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