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基金被追捧的瑕疵:净值归一引发以次充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 05:2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孙健芳 实习记者 赵娟 北京报道

  2007年初,最时髦的基金营销模式是什么?

  净值归一。

  基金公司将超过1元的基金通过分红降低净值,变成1元基金,这种做法被称为“净值归一”。

  在中国证监会暂停审批基金公司新产品期间,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采取变通手段营销基金,净值归一即是最热门的一种。

  但这种营销模式不仅导致基金业恶性竞争加剧,还加深投资者对基金的误解,更为恶劣的是,现在不少基金公司开始以次充好,拿出业绩不好的基金进行净值归一,通过低价销售迅速扩大基金规模。

  1元基金

  分红啦、分红啦!

  申购呀、申购呀!

  坐在

出租车里面不到10分钟,你的耳边已经飘过几条这样的广告。

  这不是哪家商场在进行节日大甩卖,而是各家基金公司在做基金持续营销。

  一年前,基金公司还经常以被误同于“鸡精”来揶揄自己,现在,基金日渐成为老百姓熟悉的日常消费金融品,他们可以在饭馆里很自信地与服务小姐调侃,“小姐,要买基金吗?”

  不过,令基金公司营销人员仍旧头疼的是,与日常消费品一样,老百姓喜欢便宜的基金产品。

  净值归一应运而生。

  之后,基金公司开始大量宣传:“挥泪大甩卖啦,有便宜基金呀,快来抢购啦,再不抢购就没有呀。”

  于是,银行里面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便宜吗?是1元基金吗?”如果得到确认,他们便会毫不犹豫掏腰包大笔购买。

  “这只是基金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基金公司越来越认清自己,开始从以投资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一些基金经理如此评价。

  应需求而生

  净值归一产生于2006年下半年。

  很多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发现,老百姓喜欢便宜的基金产品,于是从去年11月份以后,超过20家基金公司通过各种手段降低基金净值开展大规模持续营销活动,营销手段涵盖了基金复制、分拆、分红、“归一”、费率优惠等。

  其中,复制、分拆等需要报批,要花费很长时间。而“净值归一”则不需要报批,一般情况下,基金公司根据基金契约可以自我决定。

  于是,开始有些基金公司通过将基金分红除权,让基金净值回落至每份1元左右,以减少投资者的净值恐高心理。这种“净值归一”营销效果奇好,推动了此模式的推广。

  2006年12月5日,易方达平稳增长分红除权,每10份分配8.1元,总分配收益达到10亿元,此次分红带来的是100多亿份的申购,易方达平稳增长成为第一只“净值归一”后的百亿基金。

  之后,越来越多大基金公司加入其中,2006年12月以来,华夏、大成、博时、银华、海富通等10余家大品牌的基金公司纷纷推出了“净值归一”。

  相比小基金公司,大基金公司采取此营销模式有更多的好处,那就是品牌和基金历史业绩优势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加盟,基金持续营销过百亿基本上没有悬念。

  随着证监会暂停新基金产品审批,“净值归一”就成为基金公司跑马圈地的惟一手段。

  2006年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当天发行规模为419亿份,这不仅是中国基金业史上规模最大的基金,也创造了全球投资基金发展史上的最高纪录。

  “这一天对所有基金公司都是灾难,因为新基金发行肯定面临着限制。”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随后一天,证监会基金部果然要求各基金公司加强风险防范。

  三大风险

  几乎每个行业人士都知道“净值归一”对基金业发展的不利之处。

  首先,会造成

股票二级市场大幅波动。

  基金公司要分红,就必须卖出股票、大量兑现,造成个别基金重仓股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在分红后,1元基金又开始大规模申购,又形成大量资金。按照有关规定,基金在高额分红、净值归一、持续营销之后,必须在10个交易日内使基金投资组合的比例达到契约的规定,于是基金公司又要重新买入股票。

  所以,“净值归一”前后必然造成资金大规模的进出市场,频繁的买卖不仅不利于基金经理平静运作,也加剧了

证券市场短期波动的风险,甚至违背了基金业长期价值投资的初衷,助长了基金业投资浮躁,片面追求业绩排名的不良风气。

  其次,加剧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一开始,只有少数的基金公司进行尝试,在尝到了甜头后,看到监管层没有限制,于是更大胆操作,在基金公司看来,几亿元红利赢得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份的规模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基金业恶性竞争气氛弥漫。

  “现在,一些基金公司甚至拿出旗下一些业绩较差的基金,以次充好,先将基金净值归一,然后进行倾销,这是一种十分恶劣的行为,对整个行业影响都不好。”有行业内人士这样担忧。

  最后,这还加深了投资者对基金的误解。许多投资者在购买前只是单向了解到了基金所产生的良好净值收益和大比例的分红,并不真正了解基金风险,并且,净值归一削弱了投资者的恐高症,满足了老百姓买基金“图便宜”的心理,一旦后市出现下跌,可能对投资者形成较大打击,基金规模也会迅速缩水。

  据悉,监管层已经意识到“净值归一”的风险。银河证券高级研究员王群航认为,未来应该从法规上对其进行约束。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