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私募成为风尚牛人肖华辞别博时 业内人士感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4日 10:4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申兴 尹先凯 深圳、北京报道

  2006年12月29日,是年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对于博时价值增长的基金经理肖华而言,是在公募基金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次日,博时基金公告了肖华的离去,称“肖华先生因个人原因不再担任”基金经理。

  本报获悉,肖华已经决定投身私募基金。“我想我应该不会再进公募基金了,这次出来主要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还是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肖华向本报表示,他正在物色合作伙伴,将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公司进行私募基金运作,公司名字和运作的方式都还在商定之中。  

  “这真是重大新闻,”一位基金业人士闻讯感叹,“肖华这样的‘牛人’由公募转作私募将是一个行业标志性事件。”

  两大“出走”原因

  肖华在业界素有“金牌基金经理”的美誉,他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在2003年净值增长率达到34.34%,在当时全部的70多只基金排名中名列第一。

  他也是国内连续掌管同一基金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从2002年10月9日,即博时价值增长基金成立时起,肖华就开始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在离职前,连续任期已经超过4年。

  更难得的是,该基金自成立之初就在业内率先提出价值投资理念,肖华作为基金经理,一度成为价值投资实践的“先锋”。

  而今,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抽身而退。

  “我想我应该不会再进公募基金了,这次出来主要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还是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肖华向本报记者表示,他正在物色合作伙伴,将在深圳成立自己的公司进行私募基金运作,公司名字和运作的方式都还在商定之中。  

  “肖华12月29日还在正常上班,第二天正式离职,公司现在已经委派了杨锐接替肖华原有的工作。”博时基金人士称,“公司也尊重肖华个人的意愿,跟合同是否正好到期没有关系。”

  肖华也不愿意提起离开的具体原因,“原因很复杂,不是正好合同到期的原因。”

  但他承认,“公募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限制,相信出来作私募可以更多为投资人作长远考虑,更多从基本面出发选择

股票。”

  得知肖华离职后,广州一位颇具知名度的基金经理表示,“收入和机制是公募和私募的两大差别,都是拿别人的钱赚钱,收入却差了几十倍。”

  本报侧面了解到,肖华在博时的年薪约为100万元,个别业绩突出的年份固定薪酬加上奖金则接近200万元。而如果按照他在博时管理基金类似的收益率水平,在私募基金不难获得上千万的报酬。

  “通常来说,基金经理的收入固定部分是在50-120万元(年薪),其他部分是跟业绩挂钩的奖金。”深圳一家基金的人力资源经理介绍说。本报获悉,国内一家知名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固定薪酬每年甚至不到20万元,却为投资者创造了几十亿元的投资回报,如果按照私募基金收益提成的方法,可以轻松获得数千万元的年薪。

  同样让公募基金经理们感觉郁闷的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时时刻刻有排名上的压力,投资上的各种掣肘和限制也相当多,不如私募可以看得更长远,可以真正贯彻巴菲特式的买入并持有。”而本报曾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在欧洲工作的基金经理回国跟在国内同样担任基金经理的大学同学吃饭,听说了基金经理每天都要比排名等种种现象后瞠目结舌,感觉难以理解。

  为此,一些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想到了“不如归去”。2006年初,就有海富通收益增长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张炜离职投身私募,原巨田基金投资总监管卫泽也加入了这一行业。

  “肖华因为他的明星效应所以更受到大家关注,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两年后会出现大面积的公募投身私募现象。”深圳一位私募基金负责人称。

  私募冲击

  即便是私募基金也非常清楚,在这个市场,最为关键的不是基金规模的大小,而是基金管理人是否具有投资天才。不论是公募基金或者是私募基金,影响基金最终业绩的根本因素在于其基金管理人。

  “现在是私募在到处挖人,”南方基金副总经理许小松表示,“我担心用公众的钱培养的公募明星成为少部分人的赚钱机器,而且这样的现象马上就会出现。”

  即使在境外,最好的基金经理往往也不在公募基金,而是在私募。世界上知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罗杰斯、索罗斯等,也都掌管着私募基金。

  而在中国,由于公募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缺位,这一矛盾就更加突出。伴随着私募基金逐步浮出水面,私募阳光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金科源投资有限公司的吴国平认为,今年有望是私募基金迈向实质阶段的一年,也更可能是私募基金逐步登上正规舞台的一年。

  一旦私募确立了合法地位,人才流向私募不可避免会加速。“在公募只能打工,自己出来作就可以当老板。”一位基金经理称。

  事实上,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潜在的威胁,已经开始着手考虑基金公司员工持股和开放专户

理财,以应对私募的冲击。

  “公募基金未来可以专户理财的模式,等于是允许公募基金公司发行并管理私募基金的方式,将会极大地拓宽公募基金公司的运作范围。” 吴国平称。

  一家基金公司高管称,“这两项措施都可能在今年出台,尤其是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措施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专户理财模式可能采用业绩跟管理费挂钩的方式,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也更具弹性。”

  本报获悉,目前南方、博时、易方达等公司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制度设计。

  但即便如此,公募的激励措施还是远远不能达到私募的水平。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佘闵华认为,公募基金的管理费不可能太高,而成本又较私募高,所以不可能像私募那样分成。而且公募涉及公众资金,各方面监管措施一定要严格,像私募基金那样奖励容易形成过度激励,并造成道德风险。

  肖华的离开有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私募基金的冲击目前还不大,这个理财市场本身很大,将来会比较多元化。但如果私募合法化,而公募基金没有相应的改变,如员工持股,我感觉很多优秀的公募基金人士会投身私募。”南方一家知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坦陈,“如果允许作私募,我都会去做。”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23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