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基金经理出走公司基民都受伤 收入规则成主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9:16 东方早报
"肖华离开博时去私募了"的消息近日不胫而走,引发了基金业的震动,早报记者了解到,在明星基金经理肖华离开博时基金公司之前,已有多位基金经理离开原来的职位,转战私募基金,另有一些基金经理则跳槽到QFII。快速扩张的国内基金业,再次遭遇基金经理短缺瓶颈。 去年118人次基金经理离任 2006年,基金业经历大发展,全年共发行88只开放式基金,首发规模近4000亿元,基金扩张的规模几乎是过去8年的总和。基金的收益也前所未有的增加,净值翻倍基金大量涌现,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累计净值超过3元的基金。 业绩好了,基金公司日子好过了,公募基金经理外流的迹象却越来越明显。昨天有报道称,根据统计,2006年度基金经理变动仍然十分频繁,共有118人次基金经理离任,比2005年度的88人次增加了34.1%。 流动并不可怕,基金业发展过程中,基金经理在基金业内频繁流动已不是新鲜事,但近一年来,基金公司投研人员流出公募基金业,却对公募基金影响甚大。日前,国内明星基金经理肖华离开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开始运作私募基金。而稍早前,已有数位基金经理离开。 "出走"原因:收入过低 一位基金经理告诉早报记者,由于私募基金不受投资比例限制,也不披露投资状况,不会被跟风或被阻击,在去年的市场状况中收益400%、500%也并非不可能,在此情况下,私募基金惯用的收益分成模式,将使基金经理的收益远高于基金公司的所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年上海某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在离职后,在家炒股怡然自乐。 据透露,目前国内基金经理收入因各公司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些规模较小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年收入不到30万元,而一些规模较大、政策倾斜明显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收入可能超过100万元。 另一面,基金公司还遭遇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频繁挖角。据透露,去年,总部在北京的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因擅长配置宝钢等大盘蓝筹股并分散投资,被某知名QFII看中并挖走。 有关QFII面试国内基金经理的"故事"一直在发生。"有些QFII开出的年收入可能超过40万美元,这远远高于国内基金业的收入水平;而且QFII没有排名压力,规模稳定且投资期限长,诱惑是不言而喻的。"一位基金公司副总表示。 基金经理的"出走",不仅令规模快速扩大的基金公司头疼,基金持有人也表示无法接受。尽管各基金公司称,基金投资主要依靠团体决策,而不是依靠基金经理的个人魅力,但不可否认,在基金收益明显分化的今天,基金经理的水平对基金业绩影响相对直接,如何稳定基金管理人队伍,是基金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