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外资仍主私募股权投资沉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5:35 中国证券报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PE)今年将会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继2006年达到145亿元的新高后,2007年有望增长6成以上。不过,今年中外资比例仍将维持约1比9的水平,外资依然是PE市场的主力。 外资“中国攻略”不减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属于新兴市场,其中外资一直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机构清科集团董事总经理康中迈认为,今年外资私募基金大举进军中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战略”日益被重视。截至2006年底,有29家私募股权基金将办公室设在北京;23家私募股权基金在上海设立办公室,深圳也入驻了2家。 2006年外资与中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比例大概约9:1。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29家内地及内地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75家,投资总额达到129.73亿美元。 “这个比例今年不会轻易改变”,康中迈说。由于国外私募基金对中国热情不减,虽然今年也会有不少本土基金逐一出炉,但总体格局目前仍难改变。不过,康中迈认为,随着国内政策的松动,本土私募基金所占份额将逐步扩大,“最终这一比例可能会锁定在7:3”。 本土资金“摩拳擦掌” 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机构正在“摩拳擦掌”,随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政策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今年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由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达200亿元的渤海产业基金刚刚成立,这也意味着我国私募产业基金将进入大发展时期。目前,各省、市均有成立产业基金的计划,而且有10多家基金目前正在报审。消息人士说,其中,能源基金和西部开发基金出炉的可能性最大。 不过,清科公司分析师刘琦说,根据以往经验,这些基金可能会先小步试点,而后再大规模发展。所以,2007年本土产业基金投资规模增长应该有限。“当然,最主要的资金可能还是来自于大银行和券商。”刘琦解释说。广义上看,大银行或者券商的投资部都可以算作私募基金,这些部门往往独立运营,通过私募形式取得资本金。 “本土机构正在活跃起来,很多券商也可以做直接股权。”刘琦说,中金、中银、中信等大机构都跃跃欲试。“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会在2007年逐步浮出水面,但是,他们筹资和投资突然爆发的可能性不大。”刘琦判断说,“本土私募基金的爆发有望出现在2008年。” 深国投业务经理徐亚男介绍说,在国外,私募股权投资主要以合伙制或信托方式进行。“不过,这两种方式今年有望在国内取得突破。新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即将出台,信托公司业务将发生重大转变,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计划将成为一项新业务。因此,今年中国以信托方式开展的私募股权投资将会兴起。”“另外,新《合伙企业法》将于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引入的有限合伙企业规定,将促进我国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消费品将成新宠 “2007年私募股权基金仍将锁定传统行业,房地产还将是其投资的一个重点领域,而消费品有望成为其新宠。”刘琦认为。房地产市场总体来看还是缺少资金,2006年,世贸房地产、上海复地、绿城中国等国内多家房地产企业,纷纷获得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去年房地产行业共有31个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投资金额达30.37亿美元,占传统行业总投资金额的46.6%。 除此之外,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会引领私募基金投资消费品生产企业、零售业等。从2006年的趋势看,今年内外资私募基金投资模式仍将是“内长外短”。“外资私募基金倾向于在企业上市前1年左右介入。”康中迈说,这些基金很多都是由投资银行的投资部管理,其收益能达到1—2倍。例如,高盛集团以私募股权形式投资25.8亿美元购买中国工商银行5.75%的股份,成为上年度中国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事件。 在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上,成长型资本扮演着重要角色。2006年,属于成长资本的投资共有66起,投资金额达28.57亿美元,占年度投资案例总数的51.2%。从投资领域看,中资私募基金在并购国内企业中比较有优势。 A股上市成退出新途径 外资私募基金在中国的退出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相比以往培育内地企业然后“出海”上市套现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外资PE似乎更愿意选择在A股市场上市退出。 在过去,外资私募基金投资中国企业时,往往都会选择海外上市的方式退出。即选中具有较好成长性的目标企业进行投资,然后在2至3年内将企业推向国际市场上市,从而实现投资回收。 不过,根据自去年9月8日由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有关规定,为实现境内公司实际拥有的权益在境外上市这一特殊目的进行的并购,境内公司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应向商务部申请办理核准手续;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交易,应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这一规定的出台,让海外上市之路不再那么容易。“主要是‘壳’的问题被卡住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也将导致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选择通过A股上市退出的数量增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