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基金业八年轮回 站上2000开启新起点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 00:40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易非 在上证指数冲上2100点、股票型基金火爆热销之际,第五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的气氛轻松活跃,与去年论坛的凝重基调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跳跃式发展的一年。”基金业人士如此评价即将过去的2006年。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募集基金84只,规模达3301亿元,同比增长262%;与此同时,基金持股市值大幅增加,较今年初增加了110%。 发展来自市场转暖与制度变革的合力推动。今年中国经济及企业盈利持续高速增长、资本市场上流动性极其充裕、投资品种启动国际价值比较,奠定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石之上,股权分置改革成为推进市场发展与释放投资价值的完美契机,近年来罕见的股市高度景气,引发了广大投资者理财需求的空前高涨及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高度认同。 发展也是八年锤炼的结果。自1998年以来,基金公司曾因业绩不佳饱尝代销银行和投资者的白眼,也曾因“基金黑幕”事件遭受诚信质疑;2004年初曾经发行井喷,但业绩旋即被突如其来的“宏观调控”打下谷底,基金经理检讨之声不绝于耳……八年沉浮促使基金业走向成熟,如今众多基金公司压抑“规模冲动症”,开始理性控制发行规模,即是明证。 今天的中国基金业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它枝繁叶茂,公司数量达到58家,基金数量294只,资产总规模已达6312亿元;它前景光明,今年10月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自2001年6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国债指数屡创新高,种种不常见的现象背后是异常充裕的资金在寻找出路。 如果说基金业在2006年拉开了繁荣发展的序幕,通俗化、国际化、多元化将是它今后发展的三个重要航标。 “通俗化”,是要进一步开展基金理财普及工作,让更多不懂基金的中国家庭,了解理财知识和基金的特点。数据显示,美国共同基金是美国金融市场上第一大金融中介,金融资产占比近30%,而我国基金份额占金融资产比重仅1.5%,唯有通俗的手段方能有效地开掘中国15万多亿的储蓄存款。 “国际化”,即包括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要求自己,也包括基金业要尝试着走出去,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必然抉择。当前,QFII规模不断扩大,合资基金公司数量增多,QDII业务已经试水,大蓝筹在海外、内地同时上市已成惯例,种种情况要求本土基金业须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国际化既包括去海外为本土基金进行募集,也包括本土基金到海外进行投资。监管层在论坛上已经表示,要通过QDII试点探索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投资的方式,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多元化”,是要在公开募集业务之外,拓宽专户理财等新业务的发展空间。以企业年金为例,目前所有基金公司管理的企业年金规模合计不过20亿元,但若持之以恒、细水长流,其潜力可以达到数千亿。只要获得了实力雄厚企业的信任,年金业务就将推动基金管理总规模迅速扩张。 在八年前中国基金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人们很难想象它今日就发展到如此规模;若再走八年后回首,我们一定有更大的惊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