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线公司比武合资基金胜出 公司风格看长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 06:2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目前,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已经有意识回避小公司、小基金,但是,管理规模大、投资业绩好的基金公司,是不是就没有风险呢?基金专家表示,业绩是选择基金的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仔细比较业绩靠前的一线基金公司后可以发现,在风险控制、责任意识、做事风格等方面,合资公司比内资公司更胜一筹。

  风险控制见功夫

  基金收益高低很大程度要依赖股票这个风险市场,在内行眼中,风险控制能力是最能体现基金公司管理水平的硬指标。基金公司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净赎回,一般情况下,牛市环境让股票型等高风险基金赎回趋缓的同时,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和中短债基金却容易遭受大比例净赎回。今年6月,国家突然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投资者闻风而动,加大净赎回货币基金的力度,前期大肆抢购短期融资券的基金公司因此遭遇沉重打击。知情人士透露,南方某一线基金公司上半年在货币基金上的亏损高达1个多亿,另一家以低风险品种著称的内资基金公司管理的货币基金规模更大,损失也更惨重。而据记者了解,合资基金公司中,一般由外籍人士负责风险控制,由于国外早在几年前就经历过类似事件,因此,多数合资公司早有防范,从而逃过此劫。

  近期,基金公司比较热衷参与定向增发,但据记者了解,多数合资基金公司并不在内,理由很简单,增发股要锁定12个月,影响了基金的流动性,存在流动性风险。

  规模控制显责任

  基金公司收入依赖管理费,并不与旗下基金业绩直接挂钩,因此,管理的资金规模越大,收入自然越多。这种制度安排会导致基金公司偏好发行新基金,并乐意扩大规模。今年11月,华夏基金公司宣布限额40个亿发行华夏优质增长,但两天时间内却募集到141亿资金。同期发行的南方绩优成长,也是124.77亿的规模。

  与此同时,上投摩根、景顺

长城等合资公司却主动控制基金规模。昨日景顺长城内需增长2号宣布暂停申购。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傅帆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也表示,“尽管上投的基金非常好销,我们始终根据市场容量控制基金规模,有意识地限制申购,宁愿压缩基金规模,也要让业绩实现平稳增长。”

  第一只百亿基金海富通收益增长诞生于2004年3月,两年半过去了,这只基金的运作并不理想,累计净值仅有1.448元,份额也从131亿萎缩到今年三季末的25.15亿份。尽管工商银行等大型蓝筹股陆续上市,市场总容量在扩大,大型基金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但仍有业内人士对百亿基金的管理能力提出质疑。某知名基金研究员认为:“目前市场容量下,40-60亿规模比较合适。受市场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限制,如果股票型基金盘子太大,目前的市场可能难以提供足够的优质建仓筹码,并且今后的运作也有困难。”

  专家指出,主动控制规模还是做大规模,实际上体现的是基金公司的责任意识。如果盲目求大,基金公司当然可以多收管理费,但投资者的收益却受到了影响。

  公司风格看长远

  基金公司各有各的风格,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在与多家基金公司打交道后,自然会留意到:内资基金公司比较重视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难见到种种不规范,甚至“擦边球”动作。“华安韩方河事件”是最近出现的典型案例,而最常见的就是,发新基金之前,猛拉同类型老基金净值,把业绩做上去,以吸引投资者认购。

  而合资基金公司更重视长远利益,重视品牌建设。比如,上投摩根就在全国做了300场的

理财讲座活动,参与人数超过十二万。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培养投资者,推动投资者的理财观念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基金公司和投资者一起成长的双赢结果。 林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