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眼花的大威德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5:23 赢周刊

  2002年仰融出事,正国投资这条路径随之消失,但原来布设的境外大威德基金这条路径还存在,它让仰氏家族豪夺了华晨硕果仅存的一家境外上市公司资产。至今,该资产仍然被认为是仰氏家族理应拥有,而仰氏家族日后在汽车领域倘有作为,命脉皆系在圆通科技之上。

  我们推断:仰氏兄弟在几乎天衣无缝的配合中,从当时组建华晨的资金中,掘到了其家族的“第一桶金”。正是有了这“第一桶金”,1998年,仰氏兄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大威德基金,并在日后透过该基金以控制“华晨系”的香港上市公司圆通科技。

  2000年,仰翱的源畅集团开始涉足汽车业,成为源畅集团利润最丰的主营业务。仰融让华晨金杯“体外培育”源畅集团汽车业,使得源畅集团的资金实力进一步提高。因此,2000年和2001年间,仰氏兄弟一方面让大威德基金收购圆通科技,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性改变华晨集团大股东君安投资的股权结构,仰氏家族实际控制华晨集团的大部分股权。大威德基金与正国投资,分别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构成两条牢牢控制华晨资产的主要路径。

  到2002年,仰融被揭,正国投资这条路径随之消失,但原来布设的境外大威德基金这条路径还存在,它让仰氏家族豪夺了华晨硕果仅存的一家境外上市公司资产。至今,该资产仍然被认为是仰氏家族理应拥有,而仰氏家族日后在汽车领域倘有作为,命脉皆系在圆通科技之上。

  两笔账背后:“原罪”之始

  破解仰氏兄弟的上述秘戏,先要从两笔账说起。

  第一笔账是仰翱支付出去的真金白银。近日媒体探知详情:“1989年,仰翱利用旗下无锡天泰公司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融得400万元资金。次年6月份,由仰翱的另两家企业无锡华晨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和无锡华能实业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无锡天泰公司从银行获得1500万元贷款。这两笔资金被仰融拿来投资

股票,并在短期内斩获颇丰。而正是这笔原始资金为仰融打造规模庞大的‘华晨系’奠定了基础。”

  对于该媒体最后的结论,我们无法表达意见。我们据此了解到,在这期间,仰翱一共向仰融付出1900万元。

  第二笔账是在随后发生的。1990年至1992年间,仰翱名下的无锡天泰通过香港华博公司,获得海南华银借予的巨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所述,无锡天泰先后在1990年6月1日、1990年8月10日、1991年9月18日、1992年3月7日以及同一天共五笔现金,共计人民币4973万余元。

  之前仰翱借给仰融的钱是否需付利息、借期多长,现在均难详考。不过,海南华银借给无锡天泰近5000万元的资金,却是非常划算的买卖。根据2000年6月15日,由仰融控制的上海华晨实业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代香港华博公司与海南华银协署的《债务承担及资金往来清算协议书》,华晨对海南华银的所有借款均按本金归还,海南华银最终无股权、无分红,亦无得利息。换句话说,无锡天泰凭空吃了一顿非常丰美的“爱心餐”,而这就是仰翱“第一桶金”的开始。

  这两笔账实际十分含糊。在仰融后来的言论中,往往把仰翱作为华晨汽车的资金来源之一,换言之,仰翱是华晨的原始股东。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仰融的这一说法。如果仰融曾经从仰翱那里获得资金,那么,也可能是被仰融自己拿来做私人短期投资用的;并且,共计1900万元的资金,相比于耗费巨大的华晨汽车来说,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又起到多少作用?这些只有仰融自己才最清楚。

  第二笔账同样不清不楚。因为,海南华银借给香港华博的所有资金,性质都是用以支持华晨的贷款。无锡天泰凭什么成为“相关企业”?凭的仅仅是无锡华晨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虽然冠上“华晨”字样,但它真正有多少是和华晨“相关”的,这又如何解释得清楚?

  但我们非常清楚的是:仰翱付给仰融私人1900万元,很快又曲线从华晨得到近5000万元的资金回报,换言之,这一来一回两笔并不清楚的交易,让仰翱平白得到3000万元的资金占用,相当于源畅集团现在的化工业务约20年的收益,这何尝不是一块可口的馅饼?

  这块“馅饼”很快又变得更加丰盛。

  大威德基金底细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公布的相关文件中,大威德的标志是“大”,就是佛教“因果”中的“因”。

  表面上看,大威德的现身香港资本市场,是为配合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Brilliance China Automotive Holdings Ltd,简称CBA,即“

百慕大华晨汽车”,1992年于纽约
证券
交易所上市)在香港二次上市。因为到1998年,CBA两次配发不成功,其在纽交所的融资功能已基本丧失,转而寻求在香港二次上市。

  眼花缭乱的资本大戏在香港展开。1998年,仰融等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以自然人名义成立了大威德基金(Daiweldo Foundation Ltd.),仰融占股80%,苏强、吴小安、洪星及何涛(华晨“四大金刚”)各持股5%。大威德基金再在香港成立了大威德集团公司(Daiweldo Group Ltd.)。同一年,CBA趁着亚洲金融风暴,以其全资拥有的子公司Pure Shine名义,低价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欢乐天地(Whimsy Entertainment Co., Ltd.),持有欢乐天地33.69%的股权。随后,欢乐天地改名为圆通科技(Compass Pacific Holdings Ltd.)。1999年,圆通科技通过配股筹集资金1100万港元。2000年8月,圆通科技扩股,大威德集团公司以2.34亿港元的现金代价,认购新增股本,持有61.73%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而CBA下属的Pure Shine公司股权稀释至12.89%。

  具讽刺意味的是,大威德是一家私人公司,虽然与CBA被认定是“一致行动人”,但二者的财产性质显然不同:根据公开资料,仰融拥有大威德绝大多数权益。大威德并未真正配合CBA在香港二次上市,而是最终“巧妙”地抢夺了CBA在香港的资本成果。

  根据公开资料,创立大威德基金的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当地之教育发展”,它是一个公益机构,由仰融等五人享有其股权。该基金创立是模仿曾经控股CBA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当初成立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这样一个公益组织,是为了让CBA顺利在美国上市,以规避美国方面的法律障碍。名义上,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公益组织,但其高端却又是实实在在有着明晰的权益分配,并且,这些权益最终溯源都是属于国有的。

  仰融创立大威德基金充其量是克隆了当初CBA的上市模式,但其“聪明”的地方在于:有意模糊了大威德基金的权益归属,从而让最终权益变得难以追溯清楚,于是,大威德基金便成了仰融等人拥有的“私产”。

  与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模式一样,大威德基金之下设有实体。由大威德基金投资控股的大威德集团公司,是于1999年8月26日同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的,主要从事开发亚洲互联网相关业务及高科技企业。除仰融等五人外,另外还有六位董事,他们仅挂名,未享有公司权益。

  1999年,大威德集团公司创办一家AutoEC.com Limited,拥有其70%权益,另外30%权益则“由独立私人投资者拥有”。该公司在中国从事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电子商贸经销业务。此外,大威德集团公司还着手设立网站,以期为中国及海外旅客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概言之,大威德集团公司事实上是概念型的投资公司,只有资金,没有像样的业务。

  至少有两个问题为仰融所难以解释清楚:

  其一、大威德基金的资金从何而来?收购圆通科技一次性动用了2.34亿港元的巨资,再加上大威德集团公司的其他投资,显然,大威德基金至少具备2.5亿港元的资金能力。如此巨大的资金,仅仅是仰融等五个人凭借收入积累能够达到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到底是谁在为大威德基金筹措如此规模的资金?

  其二、大威德基金用以收购圆通科技的港币是用什么方式,通过哪种渠道出去的?对于这样一家中国内地背景的机构,要调动这样规模的港币,至少需要有进出口资格的公司做配合才能做到。那么,谁又有能力实现这样巨大的港币输送?

  这家带有强烈仰翱个人色彩的公益组织,而仰翱名下的源畅集团的业务又往来于内地、香港,由此联想起仰翱、仰融兄弟二人以某种方式,拥有了所谓家族“私产”的大威德基金权益,这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我们从前面的叙述中了解到:事实上,仰翱在未介入汽车业之时,单靠化工产品生产与贸易,根本就不可能拥有如此巨大的资产。突然一夜之间坐拥巨产,这未免令人匪夷所思。

  在那起著名的“260亿窝案”(“石雪案”)中实际还存留诸多谜团待解。横空出世的大威德基金没有被该案所触及,这多少让人感到惊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