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对冲基金巨亏:我们该记取些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 09:05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徐绍峰

  该轮到对冲基金这个“坏孩子”哭泣了。

  在能源期货上暗算了“中航油”的国际对冲基金,可能做梦也没想到,“中航油”式的亏损会如此快地轮到自己的族群:从9月14日亏损5.6亿美元开始,美国对冲基金Amaranth就伴随着能源期货的汹汹跌势,开始了亏损提速之旅,而Amaranth不过是近来国际大宗商品暴跌后对冲基金巨亏的“冰山一角”。

  在中国股指期货呼之欲出、国际对冲基金借QFII通道不断渗透进A股市场之际,对冲基金巨亏以及由此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产生的威力巨大的冲击,不能不让中国金融市场打个寒颤。当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成为国际对冲基金觊觎的“游戏乐园”时,开放中的中国金融市场,以及在金融市场驰骋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该从国际对冲基金的巨亏中吸取哪些教训?

  对冲基金巨亏,提醒管理层,在我国大力发展金融期货及衍生品交易、QFII额度审批不断加快之际,必须警惕并防范由机构投资者个体风险演变成的金融危机。在引进国外机构投资者,开放和活跃金融市场,提升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必须注意“防火墙”的构筑,以阻断风险蔓延通道,防止连锁反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众所周知,出于对冲风险的需要,对冲基金跨市场、多品种的组合,让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单一的金融风险变得盘根错节、相互勾连,往往一个“点”的风险,就会演变成整个“面”的危机。Amaranth持有巨额多头头寸,他当然也持有未来月份的空头头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油价的下跌如此猝不及防和快速凌厉,以致一向胜算的Amaranth,不得不在快速下跌的能源期货面前平仓认输。而他的平仓又加速了能源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

原油价格从9月初的70美元一直下挫至现在的60美元附近,其他大宗商品市场也纷纷跳水。问题的关键不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而是站在Amaranth后面的银行,以及高盛、大摩等华尔街重量级大机构,因为他们都在该基金有投资。Amaranth的巨亏将这些机构拖进了漩涡,人们担心会有更多机构牵连其中,担心如此滚雪球效应一旦累加,将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致命的重创。目前看来,这家对冲基金的巨亏,尚未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这要感谢那些“谨慎”的银行没有提供Amaranth过多资金,或者说Amaranth亏得还不够彻底。如果Amaranth无力偿付银行欠款,又连累高盛、大摩等投行大鳄,那么华尔街将会乱作一团,最终会伤害到美国经济。我国金融市场在开放和创新中,必须时刻关注并应对类似国际对冲基金巨亏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和伤害,因为多杀多或者逼空逼爆自己的场景,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并不鲜见。(下转第二版)

  对冲基金巨亏,同时告诫我国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里行走,任何时候都不能赌性太强。市场永远是对的,对赌市场的结果,只能是自己被市场淘汰。这一点,Amaranth给了我们深刻教训。Amaranth在能源期货上的赌注是从一年前飓风席卷美国开始的。当时,Amaranth的交易员预测天然气的价格将会上涨,便开始做多能源期货。直到该基金公司爆出"亏损"事件之前,它在天然气期货上的头寸可能已经占到了40%左右,其他还持有部分石油和天然气的现货,它在能源上的头寸已超过其资产的一半以上。这样的资产布局对一家对冲基金而言,明显呈现非理性的赌博成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Amaranth在亏损后,又拿出双倍于亏损的投资组合的资金,期望有机会抵消之前的损失。这种做法,跟赌徒输红了眼,加大赌注而越陷越深如出一辙。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控制风险能力很强、市场经验老到的国际对冲基金尚敌不过市场,衍生品操作经验稚嫩的我国机构投资者,如果对赌市场,结果只能有一个。"

中航油"与"国储铜"的结局,已经告诉国人很多。

  对冲基金巨亏,还提醒机构投资者,长牛容易使"局中人"过于自信和乐观,以至对风险的到来失去警惕。Amaranth对能源投资的狂热,源自该行业近几年的丰厚回报。2003年以来,石油等大宗商品开始步入牛市,美国能源类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平均高达33%,高居各类投资基金之首。"中航油"一役,更是让许多对冲基金坚信只须自己操控,石油期货定能涨到100美元/桶以上,黄金也会直奔1000美元。罗杰斯坚定看多全球商品市场,更让寰宇洋溢着商品牛市的乐观气氛。这种气氛,让对冲基金在过分自信中,开始了高风险投资组合的冒险之旅,忽视或轻视了悄然逼近的利空。现在,我国股市正踏上长牛之途,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也日趋乐观。虽然现在尚处牛市初期,市场未见狂热炒作和泡沫横飞,谈风险似乎不合时宜,但在牛市之初让发热的头脑降点温,以便小心理性走过牛市全程,对那些激进的机构投资者以及身系老百姓血汗钱"钱"途的基金而言并不多余。

  9月28日,

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部宣布,由其母公司设立的中国内地A股基金在纽约首次公开发行,成为QFII发售的首只在美国注册并专注投资中国内地A股的基金。这是第一只公开发售的QFII基金,但决不是最后一只。面对正在蜂拥而至的机构投资者和日趋复杂的金融市场,我们的"防火墙"建好了吗?中国机构投资者准备好了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